第51部分(第1/4 頁)
治篇第138節 派系林立,黨基塌陷(2)
派系使得黨基塌陷,還表現在國民黨內的民主派因不堪蔣介石的獨裁與高壓,不滿國民黨的腐敗無能,而另組新的黨派上。抗戰勝利前夕和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內的民主派秘密成立了三民主義同志會和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前者由譚平山、柳亞子、陳銘樞等人發起,後者的主要發起人是李濟深、何香凝。可以說,這些人如同他們黨的名稱一樣是國民黨的促進派,很多是黨內的精英。但他們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所不容,不得不重新組建革命的新黨派,以在人民民主革命中發揮更大作用。1947年年底、1948年初,國民黨各民主派在香港大聯合,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大會選舉李濟深、何香凝、馮玉祥、譚平山、蔡廷鍇等十六人為常務委員,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孫中山的夫人都在形式上離開了這個黨,國民黨的基礎已經崩潰。
評析:
蔣介石把鞏固黨基作為組織建設的根本性任務,然而,在國民黨內派系林立則是其組織上的頑症。
派系林立黨基塌陷。第一,派系林立,導致無序競爭,元氣大傷。在國民黨政壇,你爭我鬥,此起彼伏,惡性迴圈。第二,派系具有天然的排他性,派系與派系之間相互排斥,派系又具有無限可分性,派中有派,圈中有圈,相互掣肘,拆臺有餘補臺少有,各種離心力使國民黨組織渙散,很難形成內聚力。第三,壓制民主,排斥異己,使黨內的民主精英難以棲身。第四,派系林立產生的離心力,使國民黨軍隊瀕臨崩潰。蔣介石自成體系,排斥異己,黨心、軍心渙散,離心離德,到了國共兩黨大決戰的時刻,自行瓦解。
派系林立固然有其歷史上的因素,但根子在蔣介石,他在黨內帶頭結黨營私,形成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核心的政治集團,自己帶頭搞派系、立山頭,其他的政客必然效法;自己要擴張派系,不能真的去解決派系林立的問題。
派系林立的問題久治難愈,又一個根源在於,政治利益的驅動。各個政治集團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也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需要拉幫結派尤其是蔣介石為了鞏固自己的獨裁地位,維護所代表的政治集團的利益,常常是主動挑起派系鬥爭,打壓其他利益集團,這樣勢必促使其他派系的內聚力。即使打著維護黨基的旗幟,別人也不會束手就範,這樣的組織治理只能是越治越亂,越治越散。
派系林立的問題久治難愈,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國民黨缺乏嚴密、完善並且具有權威性的法律法規,政壇競爭始終處於無序的狀態,權術成為重要的執行機制,派系林立既是這一政黨政治的產物,又是這一政黨機制用武之地的基礎。
派系林立的問題久治難愈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叛變革命後的國民黨已完全喪失革命性,成為腐朽沒落階級的政黨,其階級本性是結黨營私、派系林立的總根源。
治篇第139節 以“詐”損德,威權喪失(1)
西方政治學認為,政治權威結構有四個層次:法的權威、機構的權威、職位的權威和人格的權威。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中,這四個方面各自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也有所不同。在現代代議制民主的政體中,首先是法的權威,法的權威特別是憲法的權威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次是機構的權威,再次是職位的和人格的權威。職位權威和人格權威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所不同。當一個領導者的人格魅力非常強的時候,人格的權威會高於職位的權威。在這裡政治領袖的人格權威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國民黨政權建立在非民主政治基礎上,而且蔣介石實行的是獨裁統治,很顯然他的權威性來自個人的權威。蔣介石的人格形象並不怎麼好,又缺乏政治藝術和政治幽默,先天地缺失人格魅力。而他又是最看重個人權威的,最具虛榮且心地狹窄。他不擇手段地用權術和狡詐,製造人格的威權,想方設法地維護自己的威權。
事例:
例一:心胸狹窄,有仇必報。
領袖人格首先體現在胸襟開闊,豁達大度上,古人有“宰相肚裡能撐船”之說,而最高領導人更不用說了。蔣介石卻是小肚雞腸,缺乏領袖應有的風範。他絕對不能容忍別人對他的不忠、不恭,更不能容忍做有損於他的聲望及其威權的事情。同一件事,對其態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後果。
西安事變期間,劉湘和韓復榘是華東和西南的兩大地方實力派,他們又在軍閥中小有影響,其態度如何會影響一大群人。韓復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