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反對父子家校”、“蔣經國滾開吧”等口號。學校師生舉行罷課,還派人到教育部請願,表示不撤銷蔣經國教育長的任命,絕不復課。
這一下把事情鬧大了。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反蔣行動”,小蔣嫡系親信到現場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那種強烈的反蔣氣氛,使人明顯地看出,絕不是某些學生的一時衝動,敢向蔣氏父子開火,顯然有人在幕後支撐。”
蔣介石發怒了,電召陳立夫,予以嚴厲訓斥。陳立夫也不敢把這場鬧劇鬧大。他立即出面“滅火”,佈置“歡迎蔣經國教育長蒞任視事”,其他對蔣氏父子不恭的標語全部清除。並把此次風波嫁禍於“青年軍”復員學生。
這件事使得蔣介石震驚,小蔣也憤怒至極。他鄭重宣佈,已經向教育部送出辭呈,決心不幹那個教育長了。為了平息事態,老蔣只好強忍怒火,準允了小蔣辭職的要求。讓蔣經國撤出這個陣地,讓他到三青團中央,參與改團為黨的工作。這一動議又因為CC系的掣肘又一次“流產”。此計不成,蔣介石再作變通,趁中央團部改組之機,把蔣經國安插到團中央,任常務幹事兼第二處處長,主管組織訓練。團中央書記長由陳誠兼任,其他兩位副書記長也屬於掛名,三青團的大權全在蔣經國掌握之中。
評析:
蔣介石培養蔣經國一步一步地實施,設臺階壓擔子,創造條件促進其成長。在江西鍛鍊的時候,安排蔣經國到重慶國民黨中央幹訓班接受正規的培訓,取得升遷的合法資格後,按程式行事,避免遭到非議;巧妙地解決蔣經國的國民黨黨籍問題,在國民黨中央幹校培訓,事實上已預設了他的國民黨黨籍,一舉多得;安排蔣經國抓“三青團”的教育工作,培養小蔣的嫡系隊伍,為小蔣將來接班培植勢力;打算安排蔣經國到新疆去任省主席一要職,擔當更重的責任,雖然沒有落實,但是,蔣經國為赴此任,在西北作長時間的考察,本身就是一種實際能力的鍛鍊,是影響力的擴張。
蔣介石在把蔣經國推舉到領導崗位的每一步都不輕鬆,阻力重重。有時成功了,有時退卻了。退對於蔣介石來說並非敗退,他是不把蔣經國培養成可靠的接班人是絕不會罷休的。因而,他的退只是一種迂迴,繞過掣肘,另闢新徑;這也是一種火力偵察,一種測試CC系的忠誠程度。陳立夫在“政大”的表演,使他對其更加保持戒心。消除這個障礙那只是遲早的事情了。
術篇第107節 為權力讓渡開道(1)
果斷清障,為權力讓渡開道
如果說在敗退臺灣前,蔣介石對蔣經國的政治安排,是引路(即引進政壇並爭到一席之地)的話,那麼在退臺後,尤其是臺灣政局基本穩定後,他就把權力向蔣經國讓渡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一方面是因為蔣介石畢竟年事已高,重振國民黨需要依靠新生代。另一方面,在大陸徹底失敗後,國民黨的各大派系都基本上被戰爭所淘汰;而嫡系中能挑戰蔣家天下的勢力已是落日的黃花。但是他心裡十分清楚,把權力交給嫡子還有不少阻力,這種阻力來自,老嫡系中的元老,更會來自新生代中崛起的勢力。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採取一系列非常舉措,消除黨內、軍內的威脅和隱患,為向蔣經國讓渡權力清障開道。
事例:
1.營造高壓態勢,逼“老臣”退出政壇。
如上所述,過去在國民黨政治圈內,能與蔣介石抗衡或者敢於挑戰蔣介石領袖地位的派系的勢力基本在戰爭中瓦解,李宗仁以治病為由,長期在美國;退到臺灣的閻錫山、白崇禧成為光桿司令,昔日威風蕩然無存,任憑蔣介石擺佈;而何應欽之輩,過去大權在握時也只不過是有野心,沒有膽量,依附其他勢力湊點熱鬧,現在更無力作為,唯蔣介石命是從這一本質性弱點更加突出。當然,要這些人自覺地退出政壇,那是不可能的。
數來數去最擔心的還是“四大家族”中的“二陳”,亦即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以蔣宋聯姻為基礎,逐步形成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是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支柱,不過那是過去的事了,在建立新的政治架構中尤其是讓蔣經國接班問題上,他們是最大的障礙。宋子文、孔祥熙利用掌握財政大權之便,截流美援,捲走了大量美鈔存入美國銀行,這是路人皆知的事,他們既沒有與蔣介石“同甘苦共患難”的打算,更不會自投落網,而是一門子心思在美國發財。陳果夫、陳立夫則不一樣,他們長期掌控國民黨的組織、人事大權,CC系曾經多次暗地裡搞些小動作,挑戰他的權威,阻撓蔣經國在政壇發展。對“二陳”早就懷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