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中才能去做的事,日常生活裡,我們照樣可以佈施,比如去資助貧窮的人和其他處境不利的人,去幫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受教育。
不要覺得非得有多大的財力才能去佈施,關鍵不在財物多少,而在發心是否真誠。佈施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所以它甚至都不必與所謂慈善行為掛鉤。你可以特意繞道去關照小區門口那家快餐店的生意,也可以為了創造一個就業機會而請保姆來家裡幫忙。很多人都生活在匱乏之中,需要改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施捨。給別人一個自食其力掙錢的機會,從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佈施。
我們不僅可以捐助財物,還可以貢獻時間和精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我知道,很多人去災區做志願者,照顧傷員,協助溝通。災難過後,我們的社會繼續需要這種志願服務,幫助孤兒、殘疾人、孤寡老人、流浪者。這個世界的問題不僅是貧窮和飢餓,還有孤獨和冷漠。
佛教中有法佈施,就是為人講解佛法,讓人獲得利益。其實我們可以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法佈施。就思想而言,凡是符合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思想都可以納入佛教思想的範疇;就行為而言,凡是棄惡揚善的行為都是佛教倡導的行為。
所以,勸人行善,在別人困難的時候給予安慰、鼓勵,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他們成為更有愛心和責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這些都是法佈施。
佈施讓我們學會放鬆,不再把一切都緊緊抓在手中,也不再只關注自己。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給予是會讓人感到豐足而不是貧乏的。
佈施的目的是學習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所以佈施的發心很重要。如果是為了做秀或者競爭,那麼佈施反而強化了對自我的執著,並且施者從中得到的快樂和自尊也會極其有限。
我們一直以來都有很強烈的貧乏感,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夠令人滿意。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表現得更為突出,尤其是在大城市,人們或多或少都被一股莫名的焦慮、不滿困擾。
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不過我想一些看上去簡單的方法也許會有所幫助,比如學習欣賞自己生活中的亮點。情緒低落的時候想一想其實自己還不是很慘,至少還有一個人關心我,還有一個地方棲身,還有一份工作,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唱歌不錯,還會修電腦,也曾經做過好事,比如在公交車上給人讓座多想想自己的優點,心情會開朗一些。
樂觀、知足是現代人很需要去培養的心態,否則,面對競爭的壓力、各種各樣的選擇和誘惑,生活很容易便會失去平衡並籠罩在焦慮的陰影中。調整心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去做。
有時,我們的悲慘處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實際情況遠沒那麼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學會忍辱。
忍辱指不畏艱難,能夠忍耐並有勇氣克服困難,同時對一切,即使對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講到不畏艱難,人們總認為那主要與意志力有關。的確,有人僅憑堅強的毅力就可以挺過難關,但這不是我所說的忍辱。忍辱是因為了知事情的緣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處境,這與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氣也不是來自意志力,而是來自內心的柔軟和開放。在生活困難的打擊下,努力不讓內心變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難的時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地震中有一個女孩子在廢墟下壓了十幾個小時,被救出來的那一刻,她對營救隊員說:“打擾你們了,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們。”很多人被女孩子的話深深打動,也有人說她只是漢語表達能力不好,情緒激動之下詞不達意。也許她真的漢語不夠好,用詞不夠準確,但是她要表達的意思是很明顯的:給大家添麻煩了,她感到很抱歉!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可愛的女孩沒有想自己是多麼不幸、無辜,她滿懷謙卑地向別人表達著心中的感激和善意。
因為忍辱,我們在困難中才不會輕易被負面情緒擊垮,而是保持判斷力,採取適當的、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進一步的傷害。忍辱也讓我們寬容、理性,與人融洽相處,建立友誼。所以,忍辱的另一層含義是容忍。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這的確很難,因為人人都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轉化內心是艱難的,無始以來形成的頑固習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我們要學會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難挫折,心中始終不忘我們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