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農村,就會在各方面看到大革命的成就——一個面貌一新的民族,一片經過改造的國土。即使今天遊客們看到的只是像大寨大隊或紅旗渠那樣一些非典型的例子,事實仍然說明,它們是值得全中國人民在精神上而不是在細節上學習的活榜樣。國家復興的證據是全國遍地可見的,並且是目不勝收的。一百多萬輔助醫務人員“赤腳醫生”採用中國的新醫療法如針刺麻醉和電吸人工流產等,把公共衛生和醫藥服務帶到農村。到處都興辦小學教育和傳授實用技術。
農村機械化工作,在1958 一1959 年的大躍進時期獲得了第一次重大的推動,然後在1968…1969 年的文化革命期間又有所促進。勞動強度大的工程專案如開荒、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保水蓄水和治水、間作和多季收穫,都為機械化鋪平了道路。機械化是從用電泵抽水開始的(據說1973 年有2 / 5 的可耕地能澆灌水)。現在農村的這種小型工業化是依靠當地自身的力量搞起來的。中國在上海、武漢或天津這樣的中心大城市建設的重工業,力求按西方或蘇聯的權威經濟學家所喜歡的大規模經濟組織進行。但幾百萬農村一般說來還沒有方便的鐵路、公路或水路交通,也缺乏美國式的銷售系統所需要的銷售網和購買力。相反,它們在食品、衣料、農機、水泥、磚瓦、肥料、鋼、水電方面的生產尚能滿足雙重經濟下的當地需要。它利用就地的人力和自然資源——煤、石灰石、鐵礦、水、穀物、纖維,並不需要長途運輸,可以避免依賴外界籌集的資金。中央的指導十分有限。所得的好處很多:農村的小型工業能夠靈活地適應當地的需要。他們利用農閒時間和婦女勞動力,使人人有事可做,而在農忙季節又可從事收穫。他們把工業技能傳播到民間,從而方便了機具的就地維修工作。他們縮小了城鄉之間的知識和社會差距,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和自力更生,這一切同龐大的民兵組織結合起來,不僅有助於保衛國家,也增進了實現民主自治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激起開創工業合作化運動的這些想法,很值得在實踐上加以採納。例如,在開始搞農業機械化時,通常先置備碾米、脫粒、紡紗等機器,因為這些機器比人工效率高得多,可以解放出勞力,去生產更多的可以進行加工的原材料。這樣生產出來的土麵粉和土布可能粗一些,但它們是合用的,所能供應的數量也充裕得多。城市工廠的產品在農村不易買到,因為運費太貴,還有“管理稅的壁壘”:如1975 年由德懷特? 拍金斯所率領的“美國專家農村小型工業代表團”的報告所指出的,“工藝水平不高的工業產品的價格定得比較高,使效率不佳的生產者也可掙得較大的利潤。”總之,農村的工業已經有了開始發展的助力,它的水平頗似工業化西方或日本早幾代的情況,但它發展得快,標準也有所提高。
當我們在河南一家鑄鐵廠參觀熟練技工製造鑄件時,我們不免想起,古代的鑄鐵實際上就是在這一地區發明的,比歐洲早好幾百年。中國能夠在農村如此廣泛地製造機器,這對將來有很重大的意義。例如,今天在中國那麼多公路上可以看到的輕型雙輪柴油拖拉機,在設計上使它的五馬力能用於抽水或脫粒,犁田或拉車。19 73 年,在幾十個中心城市,用當地零件生產供應網的零件,裝配了5O 萬架這類多種用途的機器。各地還為適應當地的條件作了一些改進,但主要的要求是每一地區應有修理和維護能力的車間。這一類的工作是能夠很快發展起來的。1975 年,上述代表團聽人們說,已有2800 個小水泥廠、1100個氮肥廠、5 萬座小水電廠。這種農村工業化的工作有毛主席的烙印,所實行的辦法不同於他那些思想比較因循守舊的反對者。不管毛的聲名譭譽如何,他的豐碑是建立在農村的。
第17章 前景:中國和我們自己
美中接觸的第一個世紀,對兩國人民都是有重大意義的,但它的末尾是舊秩序的最後解體——傳統中國文明以及使中國接觸現代世界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的消亡。由於人民共和國的興起,我們的傳統對華政策及其基本態度破產了,並且事實上是徹底改變了。在1949 年以前,我們支援了貿易門戶開放政策,但在以後的20 年,我們禁止美國人同大陸發生關係。我們以前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而1949 年以後我們卻堅定地支援臺灣繼續保持內戰狀態未破壞這種完整。只有一件事沒有顛倒過來:我們仍然是中國這片土地的不速之客,不過這次是在其外圍地區。正如羅伯特? 奧克斯南所說,我們之間的關係是“很不對稱的”。如果說中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