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資了相近的數目。如果有人批評說,給4?5 億中國人培養以300名醫生是滄海一查粟,無濟於事,那麼這種批評是並不中肯的:北京協和醫院的目的始終只是在於培養專家,以便把現代醫藥科學的成果帶給中國。它是個研究和培訓並重的醫院,當時也許是全世界除北美以外最好的一所醫院。它的成就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在寄生蟲學、傳染病學以及中國最常見的營養不良等方面的研究。許多常見病如血吸蟲病、黑熱病和鉤蟲病則進一步受到控制。他們從中國古代藥典製出瞭如麻黃素這樣的藥。由中國婦女而並不純粹由男子擔任的護理工作成了受人尊重的職業。以1934年畢業的141 名醫生為例,95 %從事教學、研究或專職醫院工作,只有7 人開設私人診所。總之,北京協和醫學院固然沒有在公共衛生工作方面直接為中國民眾服務,但它培養了一代能在日後指導這項工作的專家。
美國的援助在教育方面成績最大,但這通常被認為是整個外國勢力的一部分。由於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中國出現過辦私人高等教育的能幹人才。例如天津的張伯菩在中國私人資助下於1907 年創辦了南開中學。他曾出訪日本和美國,獲得了國際方面和華僑方面的資助。到1919 年,他的學校變成了南開大學。到1931 年,南開經濟系在留美經濟學家領導下開始了研究中國工業化問題這一創舉。張阪依了基督教。他贊同基督教青年會的理想,但他首先是大學文科方面的愛國教育家,主辦婦女教育和體育教育,提倡在大學裡舉行體育比賽和劇團演出。在3O 年代,南開大學、它的男女附中、實驗附小和研究院共有3000名以上的學生,幾乎都是城市居民的子女。1937 年,日軍進犯華北的頭一件事是轟炸南開,但該校的工作在重慶和昆明繼續堅持了下來。
西方人辦的教會學校主要是由美、英、加拿大的耶穌徒捐款資助的。基督教教育家在中國各設立了大約200所中學,其中有些辦成小型學院,然後逐步合併起來,發展成為教會大學。這些高等院校是21 個耶穌教團體和十幾所美國大學合作的產物。在1936一1937 年,這些大學裡的教師共有652 人,其中包括466名中國教師,學生總數達6424人。來自中國方面的經費包括學費收人在內,約佔其經費總收人的半數以上。天主教會的信徒較多,但高等學校辦得較少,它們的主要大學是北平輔仁大學和上海震旦大學。西方教會學校的規模不大,但影響很廣。
教會學校所碰到的問題,可從主要教會大學燕京大學這個例子看出來。這方面的問題曾由菲利普? 韋斯特進行過研究。這所學校的校園在北京郊區一塊風景宜人的地方。它開始由一部分美國教會人士與中國基督教教育家聯合辦起來的。美國人認為信仰耶穌是促使中國得救的動力。他們不反對私有財產制或現行政治制度,更加不會反對燕京校訓“以忠於職守而爭得自由”中所包含的個人主義。他們的中國同事也都認為基督教是“為人民服務”和有助於救國的一條門路。在20 年代初期,激進國民黨人的反基督教運動使燕京的這種合作關係趨於緊張,但並未破裂。1928 年以後,燕京按兩份章程進行工作,一份英文章程交給控制預算的紐約董事會,一份中文章程交給華方校務委員會,後者是按南京政府的規章辦事的。燕京腳踏美國財務支援和中國政治這兩條船,培養教育了新的中產階級,但也有許多人成了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者。
在1927 一1937 年這不穩定的10 年和平期間,幾所主要的國立院校如北平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許多學術領域方面的水平超過了教會大學。這些國立大學的漂亮新樓、廣闊的校園和成千上萬學生,使教會學校相形見細。這些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受過國外高等教育的一代人。(據Y?C?王估計,到1953 年,至少有3?6 萬中國人在美國留過學。)戰時在昆明成立的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辦的西南聯大,在其200名受過國外教育的教師隊伍中,有170 餘名是教授。這170 名教授中有100 名以上是在美國得過博士學位的。
當國民黨於1928 年在南京執政時,它設立了一個歐洲式的中央研究院,不久就成立了十幾個各學科的研究所。研究所的經費也來自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用這筆經費在1924 年成立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這樣,民國時代就有了私人、外國和中國政府三方面共同支援,在許多領域發展文化的情況。北京的舊皇宮被改成國立故宮博物院。新設立的國立北平圖書館在美國幫助下樹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