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當阿道夫·希特勒聽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的時候,他興高采烈地拍掌歡呼起來,宣稱說,“現在看來,這場戰爭我們是贏定了。我們的盟國日本在過去的3000年中從未被擊敗過。”
德國和日本憑藉其強大的地面部隊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但希特勒和裕仁天皇都沒有聽取過美國人的意見。到底該有一支怎樣強大的軍隊?到底能指揮得了多少人?——在這些問題上,前海軍部副部長富蘭克林·羅斯福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羅斯福的軍事顧問們告訴他,美國只有擁有龐大的地面部隊才足以應付日德帶來的威脅。但羅斯福並沒有聽取他們的建議去招募數以千萬的美國人打一場傳統意義上的戰爭。德國人並不會像一次大戰那樣在歐洲和亞洲戰場上大規模地殘殺美國兵。儘管經利·米切
爾已經去世了,但他的話還牢牢印在羅斯福的腦海裡。現在,日本和德國是在為昨天投資,而羅斯福則是在為明天投資。他讓那些軍事專家們的夢想破滅了,他並沒有建立一支由3500萬人組成的軍隊,而是把這一數字縮小到不及原來的一半。他還縮減了原計劃撥給陸軍和海軍的預算,然後把這部分錢投入到了建設空軍上去。
當這個戰爭總司令要求每個月要造出4000架飛機時,他的顧問們都在想,應該是一年內才能造出4000架吧。畢竟這之前的兩年中,美國一共才造出800架飛機。但羅斯福很快糾正了他們。羅斯福對戰爭的設想將靠那些飛行員小夥子們去實現了。
第八章 非常任務
如果現在你們當中有誰不想去的話,只管告訴我好了。因為你們能活著回來的可能性很小。
——吉米·杜立特爾;引自《洛杉磯時報》
1941年12月21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剛剛爆發兩週後,羅斯福總統將他的軍事智囊團請入了設在白宮二樓的私人書房。羅斯福的“三大將”分別是不苟言笑的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和藹可親的陸軍航空司令亨利·阿諾德以及專橫跋扈的海軍總司令歐內斯特·金將軍。這三位掌管陸海空三軍的將軍隨時準備著派遣軍隊和調撥軍事裝備。他們成天研究地圖,統計數字。當時,美國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六位,位於葡萄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之後,對於美國而言到處都存在著挑戰。
然而,羅斯福對這些具體的事情絲毫不感興趣。他用心去感受美國的脈搏,經過把脈,他明白了這個國家此時最最需要的是鼓舞士兵們計程車氣。背靠著從威克島到菲律賓的保護屏障,珍珠港卻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遭到了偷襲。美國在一天之內受到了如此令人沮喪的打擊,這樣的事情決不允許再次發生。
羅斯福請求他的顧問們想辦法將敵人“從珍珠港趕出去”,並且要派美國的飛行員去轟炸日本。馬歇爾、金和阿諾德認為總統的這種想法不可行,根本不予考慮。他們知道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美國同日本一樣,軍械庫裡有兩種基本型號的飛機:陸基飛機和艦載飛機。艦載飛機體積相對較小重量較輕,因此可以在較短的航空母艦跑道上起飛和降落。它們的大小正適合做戰鬥機和轟炸機,但就載彈量來說,艦載飛機就比不上它的老兄陸基飛機了。陸基飛機更大更重,也能飛得更遠,它需要更長的飛機跑道才能起飛。但如果一架重型地面轟炸機想在航空母艦上降落的話,就可能會將航母上的木質甲板擊穿。
艦載飛機的航程遠遠小於陸基飛機。日本空軍在襲擊珍珠港後馬上得以抽身且基本上毫髮無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事件發生的太突然。而日本人現在的警惕性很高,一旦美國的航空母艦接近日本島的話就會被探測到,進而必將遭到攻擊。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美國的陸基飛機可以從蘇聯遠東地區飛往日本。可是約瑟夫·斯大林正為了本國的生死存亡在歐洲戰場上打得不可開交,他表示蘇聯在對日戰爭中將保持中立,拒絕了盟友美國的飛機從蘇聯境內起飛的要求。而當時中國的沿海地區已經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中。
然而,羅斯福卻仍然堅持要轟炸日本。為了鼓舞民心,他要讓全國人民看到這一記漂亮的本壘打。他知道日本首相東條英機曾在宣戰書中大肆宣揚,“勝利的關鍵在於必勝的信念”。而美國人在受到了戰爭的衝擊後,此刻最需要的就是用信念來打一針強心劑。
在接下來的幾星期裡,羅斯福只要一見到他的軍事智囊團就勸說他們接受他的想法,他認為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凌辱,只有轟炸東京才能雪恥。可是,這個想法怎樣才能得以實現呢?沒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