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母已經塞飽了肚子,卻告訴小男孩不要吃得太多。時任國際聯盟日本代表的松岡洋右承認,日本是讓中國“極度的苦惱”。“試想有哪個正在擴張中的國家沒拿它的鄰國開過刀?問問那些美洲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吧,看看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在多年以前是怎樣殘忍地折磨他們的。”
被激怒了的日本將軍抱怨說:“日本只是想擺脫他們那種‘罐裝植物’的生存方式,美國的人口總數是日本的兩倍半,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里31人;可日本的卻是每平方英里居住400人。眼下,美國為了更為充分地實現自己野心勃勃的計劃,正企圖殘忍地切斷日本的根。美國、英國以及其他的列強曾擁有無數次擴張自己重要利益的機會,可當日本現在以同樣的方式覬覦鄰國的土地時,那些列強卻在喊;‘賊!’這究竟是為什麼?”
對日本來說,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偽善程度真是驚人。正如美國對荒蕪的西部進行開發一樣,日本也正在開拓它的西部:它正對一個野蠻的民族發起聖戰,想給那裡帶去文明的曙光。實際上,就在美國批評日本時,他自己卻在驕傲自豪地紀念那些屠殺西部民族的英雄們。美國在印第安人部落的土地上,雕刻出宏偉的紀念碑,讚頌基督精神的傳揚,這就好像是在譏笑那些被打敗的土著人。那座雕像就是拉什莫爾山上的那座巨大雕像,它的存在象徵了白種人的優越,可在印第安人心目中,拉什莫爾山就坐落在神聖的布萊克山脈,那是他們心中的聖地。美國人在那座雕像底座的青銅板上把拉什莫爾山稱做是“講道臺”,並聲稱先驅們代表了“文明在這個大陸上傳播的新時代”。印第安人那片神聖的土地被稱做是“空曠的荒野”,這一切就好像是在白人到來之前,那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人類一樣。那塊銅板上還寫道,“美國獲得印第安人的土地是透過簽訂條約,富有進取和冒險精神的美國人在這片土地上傳播著文明和基督教”,這樣一來,美國就將無數次屠殺印第安人、巧取豪奪他們土地的這段歷史洗刷乾淨了。
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騙局。1868年,美國政府曾判定布萊克山周圍的地區沒有多少價值,因此就決定讓印第安人在這個地方和平永久地居住下去。政府在1868年協定中莊嚴承諾:“任何白人或任何人在沒有印第安人的許可的情況下都不允許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也不允許佔領這片土地的任何一部分。”但此後的四年間,尋找黃金的白人礦工們就違反了這個協定。美國政府這時不但不強制執行這個協定,反而派軍隊到布萊克山周圍地區偵察了一番。戰爭部部長髮出警告說,美國政府這樣做就相當於一次武裝入侵:“有報道講述,該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貴重金屬,這使白人礦工受到了強烈的誘惑,如果政府不採取些措施讓這些礦工擁有這片土地的一部分,他們就會給政府帶來麻煩。”不久後,原已得到美國政府“永久”割讓的布萊克山脈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對美國政府“充滿敵意的印第安人”,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遷往美國政府劃給他們的預留地居住。
1876年,美國政府通知軍方控制了布萊克山脈,並且把那裡所有的印第安人當作戰俘對待。印第安人難以相信眼前的一切,問道,為什麼?我們簽訂的協定不算數了嗎?美國政府回答,協定已經無效了,原因是印第安人向美國發起了戰爭。這對印第安人來說可是個新聞,蘇克斯酋長斯波特德·泰爾就此指控美國政府表裡不一、言而無信,“這場戰爭不是從我們的土地上發起的。事實上,這場戰爭是偉大上帝的兒孫們強加到我們頭上的。他們來到這裡,沒花一分錢就把我們的土地搶走,他們在我們的土地上做了許多邪惡的事情,這場戰爭是由於搶掠——偷竊我們的土地引起的。”
西奧多·羅斯福對這種說法並不贊同,他說:“白人對印第安人的征服以及白人在印第安人土地上進行定居,這對各種族的偉大繁榮和文明人類的康樂安寧是必要的。這種征服通常是由有能力的民族來承擔的。這個強大的民族還帶著一絲原始的野心,它發現眼前這個弱小的異類種族擁有著它垂涎已久的珍品,而且,這個異族根本無力保衛這些珍品。”
拉什莫爾山雕像上的四位總統都支援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清洗政策。喬治·華盛頓稱印第安人為“狼”,托馬斯·傑斐遜設計了把印第安人趕到落基山脈地區的方案,亞伯拉罕·林肯就曾在伊利諾斯州拿起武器對付印第安人,西奧多·羅斯福為這次劫掠進行最強有力的辯護。說起來,就連拉什莫爾山的這個名字也是對這座聖山的一種冒犯——當年的查里斯·拉什莫爾是紐約的一名律師,他為了攫取開礦權,便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這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