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圖7女人們在晚會上為男人表演,顧閎中(約950)作,“韓熙載夜宴圖”的一段。《中國美術》1984,2:131。圖8一對夫婦接受兒子、兒媳的侍奉,河南1099年宋墓壁畫。宿白: 《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雖然畫中女侍的形象被描畫為僕人、妾和宮女(而不是妻子),但是拘謹和殷勤地服務使女人顯得更吸引人這種觀點必定被帶進夫婦關係之中。傳記裡反覆用來讚揚妻子的字“婉”——順從、殷勤、忍耐,幾乎是惟一用來形容女人的詞彙。沿襲古代的用法,文人經常用“侍巾櫛”31表示侍候丈夫的妻子。詩人賀鑄(1063—1120)在哀悼亡妻的詩中嘆問現在誰來給他點燭添香、縫補衣服。
照顧別人的事並不僅僅單獨由女子承擔,也不只是侍候男人: 男僕可以服侍男人;女僕和年輕男孩可以服侍女人;32甚至於偶爾可以看見男人侍候女人,不過似乎只限於宮廷生活場景,那兒的男人多半是宦官。但宋代繪畫上出現的多數女人都在侍奉著男人的需要。這當然是男子氣和女人味的建構: 一個成功的男人有女人服侍著。服侍著男人的女人對於多數女人而言也是審美上好的形象。用外貌和服務取悅男人並因此得到回報的女人可能滿意地發現那些重要人物願意看見她們,願讓她們圍在旁邊。
其他表現男子的角度也值得注意。有女人服侍的男子一般說來是文人學子的形象,看上去在吟詩或校勘典籍而不在騎馬。很長時期以來學界已注意到宋代成為一個轉折點,33美男子普遍向文人轉型。這種轉變可以從很多層面上看出來,從轎子的使用增多到收藏古董、精美瓷器成風,狩獵不再流行了。典型的文人學子應該文雅、書卷氣、好學深思或有藝術氣質,但不需要強壯、敏捷,或身手不凡。文人學子形象的流行無疑得益於印刷術的推廣應用,教育的普及,科舉制在選拔人才上的勝利以及儒學的復興。我以為還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宋朝統治階級精英男士們把自己重新塑造為文士的形象意在強調與北方競爭者形成對比,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尚武的形象。不言自明,把文人的生活方式視為高等也就斷定漢族的文化高於非漢族文化。
第二部分:男女之別男女之別 4
身體形象
藝術家在繪畫作品裡表現的社會性別差異不僅在於實際表現了它們: 用畫面表現差異沒有普遍得足夠塑造人的思想。34但是宋朝人的確透過構成日常生活基礎的衣服、髮型、化妝品和首飾得到了強有力的性別差異的視覺形象。直接表現在身體上的符號成為傳遞男女性別差異觀念的強有力方式。
如前所述,用不同的方式做事從而證明男女之間的差別,這一點在儒家思想裡被當作非常重要的原則。儒家禮儀著作列舉了一些小事的做法,如清晨問候父母,“丈夫唱諾,婦人道萬福。”一起參加某種儀式,男人磕頭2次,女人4次。前邊討論過的幾幅繪畫已經35形象化地透過男女不同的身體形象表達了區別的意圖,特別是“韓熙載夜宴圖”和“文姬歸漢圖”。這裡我添上兩幅沒有色情意味的宗教繪畫。圖8是河南1099年的宋墓壁畫,畫面上有兩對夫婦,死去的夫婦坐在桌前,兒子和兒媳服侍著他們(小夫妻身後有一個女僕,另一位大概是親戚)。圖9作於968年,放在觀音菩薩像底部,畫的是一對夫婦捐贈人。
圖9虔誠的贊助人夫婦,作於968年,觀音菩薩像下邊。華盛頓史密斯索尼亞學院藝術畫廊(30�36)。雖然這4幅繪畫作於宋代不同時期,作畫的目的也不同,但將男女之別用外形表現時,仍有共同之處。36看起來至少可以說在上層社會里不推崇男女差別不大的裝束,衣服、髮型及裝飾都用來表示和強調不同的性別。甚至一般人的衣服樣式也與他們粗略地相同。
穿著打扮的規矩特別明確。所見之處,女人的衣服都比男人的鮮亮。男人的衣服以一種顏色為主,一般是黑色或灰白色;女裝飄蕩搖曳,色彩豔麗,一般由好幾種圖案和色調組成。男裝一般是一件長衫;女人穿得一層又一層,裙子和長袍外面罩短外衣或緊身坎肩,肩上披著披巾、綵帶,或又披披巾又扎綵帶。
頭髮的不同也很明顯。男人的頭髮都拉到頭頂上梳成頂簪,有時用小黑帽子罩住頭髮。自古以來,男孩子成為成年人的標誌之一是開始戴這種帽子,第一次戴時舉行的儀式是標準的儒家有關男子生活的禮儀之一。比較之下,畫中的女人和女孩,頭髮也扎著,但不戴帽子。37她們有時用珠寶或髮卡裝飾頭髮,但通常都讓它露出來一部分。髮型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