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格勃本
身也受到衝擊並且也在改革,但是在列寧格勒,克格勃仍然在運作,普京當年的
同僚,也都在這個城市各個部門為克格勃工作。在一般情況下,從外國回到蘇聯
的克格勃情報軍官,仍然會以合法身份為掩護,繼續其情報職業。普京的情況應
也是如此。
有西方的報道稱,普京在列寧格勒大學時期,還在為克格勃執行監視各種反
對派組織的任務。至於具體的日常工作,則是各種事務,包括接待外國客人,以
及經濟活動,當時蘇聯的市場經濟剛剛開始啟動市場,各種國有事業單位都在利
用自己的條件辦企業,普京參與了學校籌辦合資企業,學到了過去所沒有學過的
一些技巧,主要是經濟活動有關的談判和實務。
這時的列寧格勒的各種政治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政治形勢非常動盪。公
開性和民主化極大地衝擊了克格勃在蘇聯國內的工作。過去即使是發發牢騷,都
有可能被克格勃打小報告,受到處罰。持不同政見者更是克格勃的眼中釘,他們
受到嚴密監視和控制,如果某一持不同政見者在國外有影響,克格勃會根據蘇共
中央政治局的決定,將其驅逐出境,斷絕他和祖國的聯絡。例如,19401 年出生
於列寧格勒的約瑟夫。布羅茨基,雙親均為猶太人,雖然天資聰明,卻不喜歡在
蘇聯的正規學校讀書,而是以社會為大學,浪跡蘇聯各地,一面自學,一面工作,
尤其喜歡詩歌。但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這位蘇聯青年詩人的詩作在本國不能出
版,文學界幾乎沒有人知道他,但是克格勃知道他,並且經常騷擾和破壞他。1964
年布羅茨基被克格勃控以“社會寄生蟲”的罪名,強迫勞動5 年,列寧格勒著名
詩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娃。阿赫瑪託娃發起救援,據說當時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羅
波夫發了善心,其實也是因為當時的策略如此,即驅逐持不同政見者出境,布羅
茨基在1972年被解除了強迫勞動,離開祖國,先在維也納居留,後移民美國,47
歲那年(1987)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震動了祖國。後來這位情繫俄羅斯的詩人又
回到了聖彼得堡,當然,克格勃再也不騷擾他了。阿赫瑪託娃(1889~1966)是
二十世紀俄羅斯最偉大詩人之一,在1946年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和整肅,她的兒子
曾經三次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克格勃逮捕。阿赫瑪託娃以無數次在列寧格勒監獄外
排隊探望兒子的感受為素材寫出的《安魂曲》,是俄羅斯文學中的瑰寶。
克格勃對蘇聯知識分子的騷擾和監視是這個情報機構名聲不佳的重要原因,
特別是被它監視和破壞的眾多知識分子中,有許多是俄羅斯的精英,例如布羅茨
基。列寧格勒是俄國文化首都,監視知識分子是克格勃在這裡的重要任務。這種
濫用情報特務機構對付知識分子的做法,使許多蘇聯知識分子產生逆反心理,索
布恰克之成為蘇共的反對派,這也是一個原因。然而,這位列寧格勒市蘇維埃的
第一任民選主席,也是蘇維埃最後一任主席,這位在布林什維克主義發源地張起
反布林什維克大旗的教授,卻在從政之後找了一位克格勃軍官普京作自己的助手。
1990年初某一天(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