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民轉移加快(實現有序轉移)——農民收入增加,這樣的結果是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穩定發展。”《“三農”問題不會導致中國崩潰》,李昌平,中國學術引擎網,80075/xingzhengguanli/200807/24?174944。shtml。
問題的是非曲直早已清楚明瞭,作出正確的結論似乎也並不需要多少高深的道理,關鍵是需要拿出面對問題和付諸行動的勇氣。
2002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五個統籌”發展思想。的科學發展觀,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要求“統籌城鄉發展”。
2003年前後,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支援農村建設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改變農村面貌,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這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條件。
2004年1月,一度中斷了17年之久的關於農業的中央“一號檔案”“一號檔案”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檔案,該檔案在國家全年工作
中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的地位。在農村改革初期,從1982—1986年,中央連續5
年每年釋出一個一號檔案,曾對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發揮了巨大的
促進作用,給中國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釋出,“一號檔案”提出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當年農業稅稅率總體降低一個百分點。2004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宣佈“五年內取消農業稅”;同時在2004年,中央還提出了鄉鎮機構、財政體制、農村義務教育等領域三項“配套改革”計劃。
在中央一號檔案的引領下,2004年中國農業得到了全面復甦。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比上年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高的年份。糧食生產扭轉了1999年以後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總產量達到9390億斤,比上年增產776億斤,是新中國成立55年來的第五個高產年,也是糧食增產最多的一年。2004年農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這一年成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轉折之年。
2005年1月,中央關心、支援“三農”的“一號檔案”在春節之前就和農民見面。這給全國農民一個明確的資訊:去年已經實行的好政策不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減,支援的力度還要加大。如此以便於農民抓住農時,儘早安排來年的生產和經營。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29次提到了“三農”問題,篇幅之大比重之高,是以往政府工作報告中所不見的。
第一部分 第48節:國脈(23)
在2005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比上年增長6。2%,農民收入增長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變。
2005年底,國家又出臺了兩項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惠農政策。財政部宣佈從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2007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這一惠及百姓的舉措實施後,全國農村中小學每年可取消學雜費達150億元,分攤到每名中、小學生身上,分別為180元和140元。
在2005年即將結束的時候,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時刻來臨,12月29日下午3點04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高票透過決議: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
農業稅,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稅種之一,無論是李自成“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還是“薄賦役、均田畝”的太平天國,農業稅法常常對一個王朝的興衰存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到了2006年,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走進了博物館,這是一樁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舉措。儘管當時農業稅平均到每個人頭上每年僅30元,但它卻牽動著中國9億多農民的神經。農業稅只佔全國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