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民富”。蘇聯的問題正在於,國家鞏固強大以後漠視了人民自主發展的願望,致使人民與國家產生了隔膜、疏離甚至對立。
蘇聯的經歷表明,其解體並非蘇聯人“忘恩負義”拋棄蘇聯,而是“國富民窮”、“國強民弱”以及行政命令式體制的國家已經不為人民所珍惜。蘇聯的悲劇向社會主義國家及其執政黨敲響警鐘,只有時時刻刻珍視和努力實現人民的願望與利益,國家才能得到人民的珍惜和需要,執政黨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並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及其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探索出了一條與蘇聯及其執政黨蘇共不同的道路。這主要表現在於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不同,對歷史文化傳統的認知不同,對中華民族和人民願望的深切理解和把握上的不同。“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是:對內是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對外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所認知的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是和為貴、和而不同,是講信修睦、善待鄰邦,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共產黨對自己民族和人民願望的深切理解,就是要擺脫貧窮落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21世紀的走向無意挑戰現存國際秩序》,鄭必堅,《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11月22日。在處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關係時,中國共產黨的做法是堅持“三個代表”,貫徹科學發展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第一部分 第37節:國脈(12)
在經濟力量有了長足發展之後,中國大地上生長出了國家精神和公民精神,在明確了國家追求框架下,國家開始為人民創造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中國從1978年實施的改革開放,也正是從各個方面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創造個性發展空間和機會。
儘管中國政府及執政黨在處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關係時有著良好的願望和實績,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也還不得不面臨著某些程度上的“國富民窮”、“國強民弱”、“官強民弱”、“繁榮且不富裕”等這些不協調和不平衡的問題。
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韓國,在接見中國駐韓使館和中資機構的工作人員時說,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單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高速經濟增長,是一時的,而人的智慧、創造力、聰明是長久的”。“國家的責任在於創造一個良好、自由、公平、創新的環境,讓人民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一代一代發展下去,這才是國家最大的希望。”《國家的責任和希望在哪裡?》,趙健雄,《南方週末》,2007年4月19日。
中國的崛起和復興、國家的光榮與夢想不是某個階層的事情,這既需要政治精英的創新氣魄,也需要經濟精英的榜樣力量,還需要各種“草根階層”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民族每一個個體都參與到這場偉大的崛起、復興運動中,才是真正的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才能讓國家和人民的光榮與夢想得到共同綻放。
人民的夢想與價值追求
作為一種社會無意識的思想力量或者說象徵資源,國家榮光與夢想的召喚最終不僅要透過個人的衝動與嚮往才能實現,而且也是個人夢想最為根本的落腳點和支撐點。在那些國家與民族的光榮與夢想的光亮中,人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成長曆程,也可以看到每個公民的自由和創造的衝動。在每一個光榮時刻到來的時候,都能洞見作為一個國家公民、一個民族子孫的衝動與榮耀。
中國的國家光榮與夢想寄託著每個中國人個體的夢想,中國夢是由無數的個人夢想組成,同時也在構造著無數的個人夢想。
人民的個人夢想總是和國家的大夢想緊密相連,人生的夢想也是要和國家的夢想具有一致性也才最好。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民的個人夢想總是和國家的現代化夢想緊緊聯絡在一起,這種個人夢想裡面帶著濃重的“國家主義”傾向,讓人們覺得只有對國家有貢獻才會有個人夢想的實現,只有諸如發明創造、建設家園等才被認為是“成功”,純粹私人的夢想被認為是“痞子生活”或者“道德墮落”。那時個人的夢想總是期待著國家的承認。
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民的價值認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龐大的市場與靈活多樣、不斷變革的管理模式,生機勃勃的消費潛能與有條不紊的政治調控,讓個人的成功之夢逐漸從國家的規範當中走了出來。那些所謂“玩物喪志”的事情,也有可能成為個人夢想成功實現的標誌,而那些與國家夢想一致的選擇,也因為被塗上個人夢想成真的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