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4 頁)
少卿等職。
《守城錄》三部分共四卷,寫成於三個不同的時期。第一部分《〈靖康朝野僉言〉後序》一卷,寫於陳規守順昌之時。
卷末署〃紹興十年五月日陳規序,〃說明此文作於紹興十年(1140年)。《靖康朝野僉言》本是夏少曾記述靖康年間金人攻汴始末的著作。陳規讀後,為京城黎民慘遭屠戮,〃痛心疾首,不覺涕零〃。為總結汴京失陷教訓,避免歷史重演,他邊讀邊寫,闡述了禦敵之策,遂成《〈靖康朝野僉言)後序》一文,並被宋徐夢莘收錄進《三朝北盟彙編》。第二部分《守城機要》一卷,系陳規記述他守禦德安時的戰略、戰術,以及方法、原則。所以《宋史》和《遂初堂書目》又稱其《德安守城錄》。乾道八年(1172年)宋廷曾下詔刻印、頒行天下,令諸守城將領效法。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禦錄》上、下卷,則是湯璹於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後,任德安教授時,追記的陳規德安守城事蹟。並於紹熙四年(1193年)將此書表奏朝廷。,由此可知,本書三部分內容,原各自成帙,至少到宋寧宗以後才彙編為一書。
《〈靖康朝野僉言〉後序》是一篇軍事防禦論文,主要針對汴京失陷的教訓,闡述城防之策。《守城機要》詳細論述了〃城郭樓櫓制度及攻城備禦之方〃,記述了守城軍民的組織編制、力量運用和守禦實施等內容。《建炎德安守禦錄》則詳細記述了陳規守城的事蹟,可以說是《守城機要》的姊妹篇,兩部分對照閱讀,更便於瞭解陳規的防禦思想。
《守城錄》是宋代城邑防禦的重要兵書。三部分內容都反映了陳規的軍事思想。在城防制度方面,力主改革。他認為舊的城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大炮廣泛使用的攻防戰,應該革除舊弊,創立新制。具體提出拆除城門外的甕成,改築一道橫牆;收縮易攻不易守的四個城角,增強防禦能力;改一城一壕為三城兩壕,即在外壕裡側修一道高厚的城牆,並在大城裡側再挖一壕,壕裡側再築一城,形成多層防禦體系。在戰略戰術方面,提出〃守中有攻〃的思想。他反對閉門死守的戰法,主張多開城門,掃平城外障礙,以便於隨時出城奇襲敵軍。他與劉錡守順昌時就是運用的這一戰法,透過夜襲敵營,誘敵入城半路邀擊,晝夜疲敵,劉錡不滿兩萬人,出戰僅五千人,而數十萬金兵則十損七八,敗退而去。他還提出要根據敵人的攻城特點,制定守禦之策,強調〃唯在乎守城之人於敵未至之前,精加思索應變之術,預為之備耳。〃在人與武器的關係方面,既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重視新兵器的利用。他強調,強弱不是固定不變的,人能夠改變它;武器是靠人掌握的,大炮是攻城利器,也是守城利器,關鍵是人能不能巧妙運用它。指出:〃強者復弱,弱者復強,強弱之勢,自古無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他為了充分發揮大炮在守城中的作用,以炮製炮,提出了用炮新法,即改明置炮於城頭為暗設於城腳,隱蔽炮擊,並在城頭增設炮兵觀察哨,指揮炮擊敵人。另外,他還親自研製新式武器,製成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支,在守城中發揮了作用。這種火槍是我國最早的管型火器,在科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守城錄》作為古代的一部關於防禦的兵書,所述城邑防守之法,早已過時。但其中體現的一些防禦思想至今仍有借鑑價值。
《守城錄》對後世影響較大,其內容被明清許多兵書所引用。清朝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一首:〃攝篆德安固守城,因而失事論東京。陳規屢御應之暇,湯璹深知紀以精。小縣旁州或可賴,通都大邑轉難行。四夷守在垂明訓,逮迫臨衝禍早成。〃(《守城錄》卷首)該書被四庫全書、守山閣、墨海金壺、瓶華書屋、長恩書室、半畝園、叢書整合初編等叢書所收錄。《明辨齋叢書》選收了《守城機要》與《建炎德安守禦錄》。
第三節救命書
明呂坤撰。此書是一部研究城邑防禦作戰的專著,撰刻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呂坤時年已七十二歲。他回顧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對當時疏於城防守備的現狀非常憂慮,在序言中說:〃設人人有先憂,處處有武備,何至如唐時二十四郡無堅城,一百八縣斷煙火哉!故聖人備萬一,智者備百一,今一一可憂,一一無備矣!嗟我衰暮之年,獨切先時之慮,既叢眾怨,新此城堤矣。倘不講守備法,委成敗之運,任死生
之數,雖有城堤與無城堤同。王公設險,要建重門之謂何?豈為太平狀觀美哉!〃所以,特為規劃他的家鄉寧陵城守事宜寫成此書。呂坤對城邑防禦非常重視,並拿性命作比喻,〃人生之急有急於性命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