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1/4 頁)
卷之八:宋(六朝)王鎮惡、梁(六朝)韋睿、梁(六朝)王僧辯、陳(六朝)吳明徹、魏(北朝)崔浩、魏(北朝)於謹、齊(六朝)斛律光、周(北朝)宇文憲、周(北朝)韋孝寬、梁(六朝)程靈洗。
卷之九:隋楊素、隋長孫晟、隋韓擒(韓擒虎)、隋賀若弼、隋史萬歲、唐李孝恭、唐尉遲恭、唐李靖、唐李勣。
卷之十:唐蘇定方、唐薛仁貴、唐裴行儉、唐唐休璟、唐張仁願、唐王晙、唐郭元振、唐李嗣業、唐李光弼。
卷之十一:唐郭子儀、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愬、唐馬燧、唐渾��⑻僕踔宜謾�
卷之十二:梁(五代)王彥章、晉(五代)周德威、唐(五代)郭崇韜、宋曹彬、宋曹翰、宋王全斌、宋潘美、宋曹瑋、宋李繼隆。
卷之十三:宋尹繼倫、宋狄青、宋種世衡、宋郭逵、宋王韶、宋种師道、宋宗澤。
卷之十四:宋岳飛、宋韓世忠、宋張俊、宋劉錡。
卷之十五:宋吳玠、宋吳璘、宋李顯忠、宋楊存保、宋王德。
卷之十六:宋王彥、宋劉子羽、宋魏勝、宋李寶、宋趙方、宋孟宗政、宋孟珙、宋杜杲。
卷之十七:宋餘玠、宋趙範、宋趙葵、宋曹友聞、元史天澤、元伯顏、元張弘範。
卷之十八:明劉基、明徐達、明常遇春、明李文忠、明沐英、明鄧愈、明俞通海、明傅友德。
卷之十九:明姚廣孝、明劉江、明王驥、明於謙、明郭登、明韓雍、明馬文升、明王信、明張輔。
卷之二十:明羅通、明項忠、明陶魯、明王越、明王瓊、明馬昊、明王守仁、明楊銳、明仇鋮、明戚繼光、明沈希儀。
本立堂刊本《新鐫鏽像旁批詳註總斷廣百將傳》,著錄為古閩黃道周石齋注斷、長洲陳元素孝平原本、後學周亮輔猷庵增補。此本共收名將一百八十五人(程濟、陳九疇有目無傳,不包括在內),比《廣名將譜》本增加明代將帥17人。其中李善長、鐵鉉、程濟、朱能、張玉、楊一清、俞大猷等七人附於二十卷之後,既有傳記,又有注斷;而湯和、胡大海、郭英、康茂才、山雲、餘子俊、周金、胡宗憲、劉顯、劉綎等十人附於全書最後,只有簡略傳記,而無注斷,可能是黃道周死後,由周亮輔所增補。另外此本增補了二十幅木刻人物畫,其中十八幅有畫題,二幅缺畫題。
《廣名將傳》的軍事思想主要寓於名將們的言行之中,而黃道周的贊斷除了評論名將們的事功之外,也有對古代軍事思想的概括和發揮,如在戰爭觀方面,認為〃兵者兇器,戰者逆德〃(《范蠡》),主張〃修德用武〃(《太公》);在戰略戰術方面,認為〃剽輕難制,堅壁守之,以挫其氣〃(《周亞夫》),主張〃出其不意〃(《李牧》);在治軍方面,主張〃法令為先〃(《孫武》),〃既嚴且銳〃(《周亞夫》),〃再加恩馭〃(《田穰苴》),〃妄諫者死,善諫者容〃等等。同時也需指出,黃道周贊斷中也夾雜有天命論思想,如〃勾踐犯之,故遭天責〃(《范蠡》),〃迷道自剄,天意難量〃(《李廣》)等。
《廣名將傳》是明代輯評歷代名將傳略的兵書,它寓理於史,把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起來,擴大了讀者面;黃道周的韻文斷贊,對各名將一生軍事實踐及用兵之法,進行了高度概括,言簡意賅,而且便於誦習,後人甚至把它單獨析出,獨立成冊,收入《武學叢抄》之中。因此,本書對後世影響頗大。就連清王朝也允許這位反清人士著的兵書刻印,以供武人學習。本書除了有崇禎刻本、本立堂刻本、清道光耆英刻本等單行本行世外,還被收入《海山仙館》等叢書中。
第十三章綜合類
第一節概述
所謂綜合類兵書,是指內容包括軍事領域多個門類知識的兵書。這類兵書,由於涉及到兩類或兩類以上的知識內容,分到哪一類都不合適,所以不能按內容屬性來區分,只能按形式特徵進行區分;又因為它的內容帶有綜合性,所以我們稱它為綜合性兵書。
唐李荃編纂的《太白陰經》是現存較早的綜合性兵書。他在進書表中自稱:〃人謀、籌策,攻城、器械,屯田、戰馬,營壘、陣圖,括囊無遺,秋毫必錄。〃繼之有宋許洞的《虎鈐經》,〃上採孫子、李筌之要,明演其術;下撮天時人事之變,備舉其佔。〃凡〃有補於軍中者,莫不具載。〃(《虎鈐經·自序》)編纂大型綜合性兵書始於《武經總要》,全書四十卷(一作四十三卷),比前兩書內容更加豐富。繼之有明王明鶴的《登壇必究》,全書共分七十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