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2/4 頁)
萬化的,〃兵以奇勝,自昔而然。但奇之名雖同,而奇之實則異,神出鬼沒,變化無窮。〃(《出奇》)所以主張戰爭中要以奇制奇,比如,〃對壘將戰,而夜先斫營,亦兵家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之奇也。然智謀之士,必先為之備,而敵反墮我計中。〃(《火攻》)對於古代戰法的學習與運用,主張〃師其意〃,反對〃泥其跡〃,在《火攻·火畜成功》按語中,對歷代使用火牛火馬作戰的得失進行了有見地的分析:〃田單火牛敗燕軍,復齊城,古今膾炙人口。至若王則用之則為明鍋所敗,邵青用之,則為王德所敗,何也?夫善法古者,師其意而不泥其跡。田單之火牛非法楚王之燧象乎?然先詭談神師,以疑敵之心;盡以龍紋,以疑敵之目;外則銜枚夜擊,內則銅器助威,斯克有濟。若別無善策,而專倚火牛,王則、邵青是已。
至於楊旋之火馬,則又善於法單者,故亦能平蒼梧。〃對於天時、地利、人事三者在戰爭中的作用也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兵城者,地利也。風零者,天時也。謀智者,人事也。非天時則地利不能成,非人事則天時不能識,三者可相有而不可相無,然人事其本也。〃(《水戰》)另外,書中也有一些明顯的糟粕內容,如美化帝王,鼓吹唯心論的先驗論,把朱元璋說成不學而能的先知先覺者,〃若我太祖,則天縱神聖,不學而能。〃(《料敵》)
本書刻於明末,現存有明餘泗泉卒慶堂刻本和明史氏琢庵馮琦序刻本。
第五節經武要略
《經武要略》,莊應會編輯。莊應會,字春侯,明末清初武進(今江蘇武進縣)人。明朝末年進士,始任福建提學儀制司郎中,繼任山東按察司副使,分管淮揚、浙江、山東等處漕儲,兼巡視河道。明亡後,清順至初補江西參政,遷右布政使,官至刑部侍郎。
《經武要略》纂於明崇禎年間。當時明朝政權已經衰敗不堪,朝廷昏庸,政治腐敗,人民被逼到死亡的邊緣,紛紛起來造反。面對後金政權的南下和農民起義,官軍連吃敗仗。對於形成這種形勢的原因,莊應會認為,是由於承平日久,人不知兵,世人以〃金革搶攘為迂〃,〃以鐵馬金戈為恥〃造成的。所以他提出要讓將帥朝臣通曉兵法戰策,懂得〃千古將略〃,〃以資籌帷制勝之用。〃(《自序》)為此,他廣收博採,〃上自素書、握奇,鷹揚六韜,下及孫吳、衛霍,隆中壇上僭箸被褐之談,以至熙朝佐命元勳諸策〃(《自序》),條分縷析,以類相從,編成《經武要略》。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進呈皇帝。
《經武要略》共二十四卷,約五十餘萬字,分上集和正集兩部分。上集二卷,分類記述明代歷朝皇帝及〃佐命元勳〃廟堂勝算、疆場籌策、德政禮治、擇臣御將、恩威賞罰等事蹟,即所謂〃勝蹟〃,〃用標歷代帝王之準,為聖子神孫之所取法。〃(《經武要略》上集序)每類之中以年號標目,按時間順序排列史料。正集二十二卷,從《武經七書》及陣法圖記、戰守備禦等兵書和經、史、子、集中輯錄〃可資謀勇〃的歷代軍事史料,並進行了分類排纂。其中第四卷〃滅虜〃、〃蕩寇〃專記明朝抵禦少數民族政權和鎮壓農民起義的遺事。全書前有〃總序〃,每集前有〃集序〃,天頭有眉批,文中有編輯者的評語;上集前有〃小引〃,正集前有〃進《經武要略》表〃。全書卷目如下:
上集:
一卷:聖猷廟勝、皇仁綏戡。
二卷:德禮順治、簡用推赤、便宜責成、恩威賞罰、兵馬餉械、保勳長治。
正集:一卷:德徵、內治、忠赤。
二卷:陣法上。
三卷:陣法下。
四卷:滅虜、蕩寇。
五卷:兵制、兵法、權變、機穎、機勢。
六卷:將權、紀律、號令、戒嚴、禁戢、訓練、團募。
七卷:方略、勝算。
八卷:簡帥、羅材、識拔、廣智、恩禮、獎宥、奮跡。
九卷:英武、驍鷙、奮擊、奇功。
十卷:卓識、正論、料敵、奇計、陰謀、警速、幹敏。
十一卷:膽略、威望、權譎、衝突、掩襲、邀截。
十二卷:奇正、虛實(附分合、主客)、緩急、用敵、設疑、示弱、誘殲、不意、乘懈。
十三卷:經理、操縱、營壁、肩任(附勵志)、勝氣、備預、防弭(附厘剔)。
十四卷:攻圍、鏖戰、城守、堵御。
十五卷:勘定、威遠、入險、趨利、構持、力全。
十六卷:賞罰、鼓勵、恩撫(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