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頁)
可擊,在對有的兵書評論時,未有深究,承襲了以往錯誤的說法,如他評論《三略》說:〃本太公所作,黃石公嘗推演之授子房。〃又如因襲《續武經總要》、《武編》等明代兵書對宋代兵書《虎鈐經》的記載,將其作者許洞記為元代人等。
第八節兵跡
魏禧撰。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號裕齋,又號勺庭,江西寧都人。明末諸生,明亡後絕意仕進,隱居翠微峰。康熙間舉博學鴻詞,以疾辭。長於散文,喜讀史書。與其兄際瑞、弟禮俱有文名,時稱寧都三魏。又有人說他〃以文法言兵,以兵法作文。〃(沈茂德《兵法跋》)著作除《兵跡》外,還有《兵謀》、《兵法》、《左傳經世》、《魏叔子集》等。
《兵跡》,故名思意,就是歷代用兵的史蹟。是一部旨在總結歷代用兵得失、統軍作戰經驗的兵書,亦有邊疆和外國地理資料。全書共十二卷,十四編。其卷目和主要內容簡介如下:
卷一:《歷代編》、《列國編》。作者按照封建正統思想將朝代分為兩類,一類為所謂正統王朝,即伏曦、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東晉、五代、前唐、後唐、五季、北宋、南宋、元、明,輯於《歷代編》之下;一類為所謂非正統王朝,即齊、魯、燕、晉、秦、楚、吳、越、宋、韓、趙、魏、孫吳、曹魏、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夏、元魏、北齊、柔然,另輯為《列國編》。
本卷意在闡述歷代王朝興衰存亡和用兵得失,以為借鑑,因此對每個朝代都有所評論,如作者認為:秦始皇修長城〃為千古憑守,故曰:強莫如秦。〃認為北宋用兵不及前代,是〃有相無將〃;而南宋則是〃有將無相〃。
卷二:《將體編》輯錄歷代將帥借用威名,利用身、手、足、口、耳、目等特長,以及使用婦女、犯人和任用儒將、老將、幼將用兵制敵的故事;《將物編》輯錄歷代巧用詩詞、書信、字畫、榜牌、金鼓旌旗、弓弩甲冑、車馬艦船,以及竹、木、樵薪、芻、灶、沙、石、城牆、江河、山川等各種物質條件制敵的故事。如〃灶〃下輯有孫臏增灶誘龐涓和虞詡減灶拒羌兵的故事。
卷三:《將獸編》輯錄用馬、牛、象、獅、虎、犬、雞、鴿、鵲等鳥獸助戰制敵的故事;最後輯錄了馭將率眾,嚴肅軍法、寬容待下的用兵故事。
卷四:《將能編》記述將帥佈陣、攻守之法,輯錄將帥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水、火、慎、簡、誠、寓、逸、藏、穴、灰塵、集、襲、覘、反、逆、卻、神、鬼、毒等統軍勝敵的故事。
卷五:《將效編》輯錄將帥除寇盜、因疲猛、陷堅陣、斷歸路、用飢渴、順天時,以及以勝致勝、以敗轉勝的用兵作戰故事。
卷六:《華境編》記述中國境內各地兵卒習性、特長,以及對其使用方法。如指出〃山東之兵強悍,樂於擊鬥,勇於公戰,唯不事舟楫;薊兵心怯氣平,好逸惡勞,短於野戰,使其憑城守險則善;邊兵善守險,習騎射;湖廣之兵善鉤妗�扒瑰籩�跡歡�現��螄八�劍灰邐諡��淦�鏽椋�湎皯G而自輕,簡練一旅可當三軍,為兵之最勁者。〃卷七:《華人編》記述標兵、僧兵、赤腳兵、被窩兵(以環被蒙背,兩手雙刀並二被角,展轉擊殺,叫做被窩兵)、打手、商賈、盜賊、獵人、鄉民、婦幼等習性特點和利用其習性特點進行作戰的方法。
卷八:《上夷編》記述苗、瑤等少數民族的風俗和作戰特點。
卷九:《島夷編》記述當時鄰海島嶼諸國如日本等的地理位置、物產風俗及作戰特點。
卷十:《近國編》記述少數民族政權及周邊鄰國的地理位置及作戰特徵。
卷十一:《遠邦編》記述歐洲等一些國家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及作戰特點。外國名稱為當時稱呼,與今譯名不同。
卷十二:《邊塞編》記述遼東、薊鎮、山西鎮、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邊塞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勢,以及紫荊關、居庸關、長城、民堡等邊關工事和禦敵之方。
最後記述明代兵制沿革大略。
《兵跡》以輯錄歷代用兵史蹟為主,但也間有作者的闡述和評論,這些闡述和評論集中反映了作者的軍事思想。首先他比較重視民眾和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如在評論元朝時,他認為元朝論強可以和秦相提並論,論大可以和漢媲美,然而不到百年就滅亡了,其原因就是〃不顧民怨,不顧民變,不顧民死盡,不顧兵死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