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家中的一百四十七家全部剔除,只保留了三十五家,可見他們的條件之苛刻。使兵書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就是他們保留的這三十五家,也只藏在宮中,沒有公諸於世。後被皇族呂氏盜用。這種深藏不露的作法,也可以說是暗禁的開始。明禁兵書見於記載的一是建安初,〃科禁內學及兵書〃(《三國志·常林傳》注),但語焉不詳。二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防止武臣奪取他的皇位,對將帥、軍隊、兵書等採取了嚴加控制的措施。因此,兵書被列為禁書,不許校勘,不許刊行。到仁宗朝時,才准許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編校,〃秘而不與大臣〃。這次校書成果和以後王震、郭逢源等人校的《李衛公兵法》都因禁書政策沒能流傳下來。〃寓禁於征〃的典型代表是清乾隆。乾隆執政時,正逢康、乾盛世。但是,乾隆認為,要想長治久安,還必須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一次大清洗,把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文化典籍全部消滅掉。然而,他的這個文化專制政策是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幌子下進行的。公元1772年下詔,為〃彰千古同文之盛〃,令各直省都撫購訪遺書,把所有民間藏書,匯送京師。次年又下詔催督。
1774年,當萬餘種圖書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師時,乾隆撕去偽裝,下達禁書令,告諭滿漢官員,見到詆譭本朝的圖書,應〃共知切齒〃,對蒐集到的圖書,要〃細加核查〃,對有違礙字句的圖書要堅決查辦,〃盡行銷燬〃。他們查禁的標準是有無影響清朝統治的言論。清朝是滅亡明朝建立的政權,明朝人或明朝遺民著的兵書中,充滿著反清思想或對清的不敬之語,因此,明代兵書成為禁燬的重點,如茅元儀的《武備志》、曹飛的《籌兵藥言》、鄒復的《歷朝將傳》、龔居中的《秘書兵衡》、吳若禮的《兵鏡》、江杏的《戎政先知》、孫汝澄的《戎事類佔》、周鐘的《古今將略》等都在禁燬之列。另一種禁燬辦法是篡改、抽毀,如已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武經總要》中的〃北虜〃、〃匈奴〃等都被篡改。據有人統計,乾隆修《四庫全書》,禁燬的書幾乎與收入《四庫全書》的數量相等,而兵書禁燬的比例更大。僅以明代兵書為例,據《中國兵書知見錄》統計,明代兵書有一千零二十三部,一萬零七百一十六卷,而《四庫全書》只收五種,五十五卷,僅佔明代兵書的千分之五。這是歷史上對兵書的最大一次浩劫。
三厄於兵。中國古代戰亂頻繁,是使兵書毀壞散佚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東漢經過光武、明、章等幾代皇帝的努力,使政府有了豐富的藏書,最盛時,書增三倍,可以裝六千餘輛車。漢末,天下大亂。董卓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行前縱兵大肆燒掠,典策剖散,亂兵把用絹帛抄寫的圖書拆開,做成車頂蓋、帷幔和口袋。運抵長安的圖書只有七十餘載。公元195年,董卓部屬在長安城中混戰,符策典籍,〃掃地皆盡〃。東漢政府藏書毀滅殆盡。東漢沒有流傳下來一部兵書,而且見諸書目著錄的也僅有九種,恐怕與這次空前劫難不無關係。
四厄於火。火為藏書的大敵。歷史上許多圖書葬送於大火之中。唐太宗時,以千金購書一卷,並設立拾遺史到江南尋訪圖書。唐文宗時,搜訪遺書,並令書手抄寫。到公元836年,聚書又達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但四年後,一場大火,〃內庫燒為錦秀灰〃。
五厄於水。水火無情,有些圖書被洪水所吞沒。如唐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攻佔洛陽,獲圖書八萬卷,派司農少卿宋遵貴用船押運去長安。滿載圖書的船隻沿黃河西上,行經底柱,被洪水衝沒。其中兵書也蕩然無存。
兵書遭受的種種厄運,嚴重影響了兵書的流傳。但是先進思想的傳播是不可能被禁止的。我國許多優秀兵書如《孫子》等,歷經多次劫難,仍然流傳到了今天。
第三節兵書在國外的傳播
中國兵書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它很早就流傳到國外,而且廣泛傳播,經久不衰,先後被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各種版本。
中國兵書早期在國外的流傳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亞洲,一個是歐洲。
亞洲方向,首先是日本。兵書流傳日本的時間最早。奈良時代(中國唐代)就傳到了日本,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第一個將兵書帶到日本的是留唐學生吉備真備。據《續日本紀》記載,吉備真備於公元717年3月隨日本第八次遣唐使來中國留學。他年方20歲左右,出自軍人家庭,自幼養成了熱愛軍事的習慣。因此,他出眾的才華,集中表現在對軍事等方面的研究上。他沒有進太學,而是拜趙玄默為師,單獨受業十七年。趙玄默知識很淵博,曾奉詔校文籍謬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