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論文有王中興《司馬法及其輕重說》(《漫話中國古代軍事》,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藍永蔚《〈司馬法〉書考》(《春秋時期的步兵》,中華書局1979年版)等。
對《孫臏兵法》的研究。近幾年出現研究《孫臏兵法》的熱潮,先後有十餘部專著出版,發表論文數十篇,就成書時代、內容考定、文字訓詁、軍事思想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1975年竹簡本進行了補充和訂正。比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版)、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重新編訂《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霍印章《孫臏兵法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鄧澤宗《孫臏兵法註譯》(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傅振倫《孫臏兵法譯註》(巴蜀書社1986年版)等。主要論文有陳克明《略論〈孫臏兵法〉》(《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6期)、楊伯駿《孫臏和〈孫臏兵法〉雜考》(《楊伯駿學術論文集》,嶽麓書社1984年版)等。
對《尉繚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書時間與作者、《漢志》中所列〃雜家〃《尉繚》二十九篇和〃兵形勢〃《尉繚》三十一篇以及今本《尉繚子》二十四篇之間的關係、《尉繚子》的理論價值等幾個方面。專著有華陸宗《尉繚子註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鍾兆華《尉繚子校注》(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論文主要有龔留柱《〈尉繚子〉考辯》(《河南師大學報》社科版1983年4期)、何法周《尉繚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張烈《關於尉繚子的著錄和成書》(《文史》第8輯)、徐勇《〈尉繚子〉的成書、著錄及其相關問題》(《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1期)、劉先廷《〈尉繚子〉對古代軍事哲學的貢獻》(《漫話中國古代軍事》,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黃小榕《〈尉繚子〉軍事哲學初探》(《爭鳴》1985年1期)等。
對《六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書時代、真偽考辯、《六韜》在《漢志》中的著錄和學派、《六韜》思想體系等方面。
專著有孔德騏《六韜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論文主要有張烈《〈六韜〉的成書及其內容》(《歷史研究》1981年3期)、劉宏章《〈六韜〉初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2期)等。
對《黃石公三略》的研究主要是對成書時代的考證和對其軍事思想的解說。專著和論文有拙作《黃石公三略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和《〈三略〉的軍事思想》(《軍事歷史》1984年總第11期)。
對《李衛公問對》的研究,有文字校勘和軍事思想評述,也有關於作者問題的爭鳴。專著有吳如嵩、王顯臣《李衛公間對校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李衛公問對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論文主要有藍永蔚《〈李靖問對〉辯偽》(《春秋時期的步兵》,中華書局1984年版)、孫公達《〈李衛公問對〉的由來》(《軍事卷通訊》1984年33期)、劉先廷《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漫議》(《漫話中國古代軍事》,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等。
此外,《中國軍事史》編寫組著《武經七書註釋》(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陳秉才《陣記註釋》、軍事科學院《投筆膚談譯註》(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王曉衛和劉昭祥《歷代兵制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鄒徑《〈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總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李炳彥和崔彧臣《兵經釋評》(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張文才《百戰奇法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範中義《籌海圖編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李炳彥《三十六計新編》(解放軍出版社1981年版)、韓金波等《〈百戰奇略〉譯註》(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張天夫《諸葛亮將苑註譯》(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無谷《三十六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等,也都各具特點,都是專書研究的重要成果。
三、關於專題研究兵書的專題研究漸趨活躍。已開展的專題研究主要有:(1)兵書的分類研究。拙作《從古代兵書分類沿變看軍事學術的興衰》(《漫話中國古代軍事》,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兵書分類淺探》(《軍事歷史研究》1987年1期),比較系統而簡明地介紹了兵書分類的歷史,並加評析,勾畫了古代軍事學術興衰概貌。(2)比較研究。把兵書和其他史籍比較對照,研究它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