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之術者,惟斯人矣。'〃(《舊唐書·李靖列傳》)隋末任馬邑郡丞。唐高祖時,任行軍總管,嶺南道撫慰大使,以副帥佐李孝恭鎮壓輔公祐起義軍。唐太宗時,歷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先後擊敗東突厥、吐谷渾,封衛國公,故稱李衛公。據書目記載,他著有《衛公兵法》等十餘部兵書,然大都佚失,〃世無完書〃,《通典》中保留了部分內容。
《唐李問對》,故名思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國公李靖論兵的言論輯錄。然而自北宋陳師道在《後山談叢》中提出〃世傳王氏《元經》李衛公《問對》,皆阮逸所著〃和何薳在《春渚紀聞》中提出〃先君(按指何去非)言《六韜》非太公所作,又疑《李衛公問對》亦非是〃之後,引起了學術界的一場爭論,至今尚無定論。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吳曾《能改齋漫錄》、汪宗沂《衛公兵法輯本自序》、湘浦《衛民捷錄·問對題注》等徑從陳、何之說,斷定《李衛公問對》為阮逸偽撰。另一種意見否定阮逸所偽撰,如元馬端臨說:〃神宗詔王震等校正之說既明見於國史,則非阮逸之假託也。〃(《文獻通考·經籍考》)清姚際恆說:〃今世傳者當是神宗時所定本,因神宗有'武人將佐不能通曉'之詔,故特多為鄙俚之辭。若阮逸所撰,當不爾。
意或逸見此書,未慊其志,又別撰之。而世已行此書,彼書不行歟?〃(《古今偽書考·子類》)還有一種意見,即否定阮逸偽撰,也否定衛公所著,如明胡應麟說:〃此書不特非衛公,亦非阮逸,當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學綴拾貞觀君臣遺事、杜佑《通典》原文,傅以閭閻耳口。〃(《四部正訛》)據今人考證,宋初既流行有《兵法七書》,宋神宗元豐三年下詔校定包括《李衛公問對》在內的七部兵書,頒定為武經,作為武舉試士和武學的軍事教科書,說是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才中進士的阮逸偽撰,理由實不充分。說〃其詞旨淺陋猥俗,兵家最亡足採者。當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學綴拾貞觀君臣遺事、杜佑《通典》原文,傅以閭閻耳口〃,更是偏頗之言。公正的評價是:《李衛公問對》〃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範將來。〃(宋戴少望《將鑑論斷》)〃《衛公問答》,語極審詳,真大將言也。〃(俞正燮《癸巳存稿》)〃其書分別奇正,指畫攻守,變易主客,於兵家微意時有所得。〃(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綜觀全書,上述評論並非溢美之辭。《李衛公問對》雖未必是李靖的手定稿,它當是深通兵法韜略,熟悉唐太宗、李靖事蹟的隱士根據唐、李論兵言論彙編而成,具體成書時間不可確斷,然據宋初即有《兵法七書》流傳推測,其下限應在五代之前。
《李衛公問對》共分上、中、下三卷,一萬零三百餘字。
全書涉及的軍事問題比較廣泛,既有對歷代戰爭經驗的總結和評述,又有對古代兵法的論釋和發揮;既講訓練,又講作戰;既討論治軍,又討論用人;既有對古代軍制的追述,又有對兵學源流的考辯,但主要內容是講訓練和作戰,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中心圍繞著〃奇正〃論述問題。
奇正是古代軍事學術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歷代軍事家討論的重點問題之一。《李衛公問對》對奇正論述深刻,分析透闢。它引《握奇經》:〃八陣,四為正,四為奇〃,說明奇正原是方陣隊形變換的戰術。方陣中有四塊〃陣地〃或〃實地〃(即戰鬥部隊的位置),有四塊〃閒地〃或〃虛地〃。在〃實地〃作戰的部隊就是〃正兵〃;利用〃虛地〃實施機動的部隊就是〃奇兵〃。它認為奇與正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提出〃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奇正,在人而已,變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它用奇正的觀點來解釋進退、攻守、眾寡、將帥、營陣、訓練等各個方面的軍事問題,大大發揮了孫子的奇正學說。如它指出:〃凡兵,以向前為正,後卻為奇〃;〃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大眾所合為正,將所自出為奇。〃〃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鬥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等。它把奇正與虛實、示形緊密聯絡起來闡述,指出〃奇正者,所以致敵虛實也。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以奇。〃〃但教諸將以奇正,然後虛實自知焉。〃〃故形之者,以奇示敵,非吾正也;勝之者,以正擊敵,非吾奇也。此謂奇正相變。〃〃形人而我無形,此乃奇正之極致。〃《李衛公問對》非常重視陣法訓練。主張從實戰需要出發訓練部隊,達到在戰鬥中〃鬥亂而法不亂〃,〃形圓而勢不散〃,〃絕而不離,卻而不散〃。它重視訓練方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