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己處於主動而陷敵於被動。
(21)《五名五恭》,論述用不同的戰法對付不同的敵軍和軍隊進入敵方境內時,〃恭〃、〃暴〃兩種手段要交替使用。
(22)《[兵失]》,分析作戰失利的各種因素,變不利為有利。
(23)《將義》,提出將帥要具備義、仁、德、信等品質。
(24)《[將德]》,論述將帥要具有愛兵、敬兵、秉公及時賞罰等品德。
(25)《將敗》,列舉將帥品質上導致戰爭失敗的二十種缺點。
(26)《[將失]》,列舉分析了造成將帥作戰失利的三十二種情況。
(27)《[雄牝城]》,論述攻城的難易及其在地形上的特點。
(28)《[五度九奪]》,論述如何避免作戰時的不利條件,爭取有利條件。
(29)《[積疏]》,主要論述積疏、盈虛、眾寡等矛盾的辯證關係。
(30)《奇正》,闡述奇正的相互關係和變化,以及如何運用奇正的原則來致勝。新增加的《五教法》主要論述訓練問題。
《孫臏兵法》在軍事理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它繼承《孫子》、《吳子》等兵家思想並有新的發展,包含有豐富的軍事思想。主要是:(1)〃戰勝而強立〃和〃樂兵者亡〃的戰爭觀。孫臏認識到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戰爭的勝負關係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研究的。用〃積仁義、式禮樂,重衣裳,以禁爭奪〃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有〃舉兵繩之〃,〃戰勝而強立〃,才能達到國家統一。但反對〃樂兵〃好戰,提出〃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2)在戰略上提出〃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思想。孫臏吸收前人〃弱之勝強〃的理論,總結了以往小國打敗大國,弱軍戰勝強軍的歷史經驗,指出寡可以勝眾,弱可以勝強。認為弱能變強,強能變弱,寡能變眾,眾能變寡,關鍵是要〃善翦斷之〃,〃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則錙(銖)而有餘。〃反之〃則數倍而不足。〃(3)〃批亢搗虛〃,〃必攻不守〃的戰術思想。孫臏認為,〃賞、罰、權、勢、謀、詐〃都是戰鬥以前的謀劃,都〃可以益勝〃,但不是作戰時最關緊要的,最關緊要的是〃必攻不守〃,就是〃批亢搗虛〃,避實擊虛,〃攻其無備,出其不意〃。(4)賞罰嚴明和〃篡賢取良〃的治軍思想。孫臏非常重視賞罰在治軍中的作用,指出:〃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不信於賞,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他非常重視將帥的選撥,提出要〃選賢取良〃,最高標準是要〃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即要掌握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5)在軍事哲理方面,對形名問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並把它運用到解釋戰爭上來;提出了許多戰爭中的矛盾對立概念,如積疏、盈虛、眾寡等等,並樸素地認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看到了事物的兩重性,〃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孫臏兵法》的出土和整理出版,不僅解決了歷史上是否有兩個孫子和兩部兵書存世的懸案,而且增添了新的更為可信的古代軍事資料,補充了史書對馬陵、桂陵之戰記載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孫臏兵法》被發現以後,經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並加註釋,由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線裝本和平裝本,引起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先後出版研究專著十餘部,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在註釋方面,以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版)和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重新編訂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版)為代表。它們對1975年竹簡整理本進行了訂正和補充,註釋最為詳悉。重新編訂本還對內容作了重大調整,不僅將原來的下編全部移出,而且上編內容也有不少補充,新增《五教法》一篇,全書共16篇,不再分上下編。在軍事思想研究方面,以詹立波《〈孫臏兵法〉初探》(見文物出版社1975年2月版《孫臏兵法·代前言》)、霍印章《孫臏兵法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版)和陳濟康、鄧澤宗《略談〈孫臏兵法〉對〈孫子兵法〉的發展》(載《爭鳴》1987年3期)為代表,詹文第一次全面論述了孫臏的軍事思想;霍著則首次以上編15篇立論探討孫臏的軍事思想;陳、鄧文闡述了《孫臏兵法》對《孫子》的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