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 頁)
第八節 進軍
鄖陽、谷城、襄陽都屬於漢水流域,谷城位於襄陽的上游,而鄖陽又是谷城的上游。在這段漢水的南方不遠,還有兩條支流,分別是白水河和馬欄河,它們都從西南流向東北,走勢接近平行線:白水河途徑竹山流向鄖陽,馬欄河途徑房縣流到谷城(當年張獻忠的蟄伏地)附近。
明軍此次出兵到底會不會到達襄陽城下,還要根據出兵後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糧草收穫頗豐,或許可以到襄陽城前耀武揚威,如果所得很有限的話,那當然還是儘早打道回府為好。而鄖陽、谷城附近大致就是此次明軍的主要目標。
雖然湖廣一帶的道路比夔州要強很多,但陸路仍然比較崎嶇,明軍每次襲擾清軍控制區時都儘可能地利用水道。以往明軍進攻鄖陽的時候,郝搖旗就會以竹山而不是以房縣為出發基地。竹山和房縣的距離並不遠,到鄖陽的直線距離也相差無幾,但從稍微靠西北一些的竹山出發,可以利用白水河水道,對於缺乏人力和畜力的明軍來說,這條水道讓他們無論是進軍還是搬運物資都會方便很多;而如果進攻谷城的話,那出發基地肯定會是房縣,因為可以使用馬欄河。
因為此次進攻明軍的兵力雄厚,所以計劃兩路並舉,巴東劉體純、興山李來亨加上郝搖旗的主力從房縣出發直搗谷城,而大昌袁宗第、大寧賀珍就和竹山的駐守部隊一起進攻鄖陽。這個計劃是李來亨拿出來的,他認為這樣比較穩妥,若是襄陽的清軍有支援上游意圖的話,他們沿著漢水而上首先會遇到較強的一支明軍。這種部署有助於嚇阻襄陽的清軍,讓上游鄖陽一帶的袁宗第、賀珍等人能夠比較安全地行動。
不過郝搖旗認為這純屬多此一舉,因為湖廣的清軍精銳此時還深陷西南沒能返回,就是他自己一路也足以對付本地的守軍,更不用說還加上其他幾路明軍的增援。而且這種部署還會導致把郝搖旗的部隊一分為二:一部分跟著李來亨、劉體純去打穀城;另外一部分跟著袁宗第、賀珍去打鄖陽,但既然李來亨堅持,郝搖旗也不固執己見。
向周圍通報鄧名參與此戰的訊息後,袁宗第本以為幾天之內就能出發,但沒想到幾天後收到了巴東劉體純的急件,要求大昌的軍隊晚幾曰再出發,等他帶著軍隊從巴東趕過來與袁宗第會師。
變故的起因仍是李來亨,他位於夔東明軍的最東面,肩負著防備夷陵清軍來攻的責任。本來這次出兵李來亨就不是特別積極,因為他覺得自己分心二用有些吃力。經過一番考慮後,又對郝搖旗送來的軍情做了再三的審視,李來亨承認自己的計劃是有些過於保守了,郝搖旗足以形成對鄖陽、襄陽一帶清軍的優勢。既然如此,李來亨認為自己還是留下來繼續監視長江下游的清軍為好。
此外夔東一帶的明軍窮怕了,所以每次出征前都要仔細權衡利弊得失,總是想用盡可能少的付出換回儘可能多的收益。李來亨覺得既然沒有自己的部隊清軍也絕無敢於迎戰的可能,那他還不如不去,少一路兵馬參與就少一分消耗。這幾千人馬出門在外的花銷也不是個小數,還不如留到將來更緊要的時候使用。
這種心理鄧名能夠理解。他在渝城的時候就見識過夔東明軍的這種省吃儉用的習慣了。當時為了節省糧草,先派袁宗第等一部分明軍去渝城建大營,大部分很晚才集結出發,打算在前哨部隊把前期工作全部完成,然後再抵達城下開始攻城——以達到最大程度節約糧草的目的,但也給了譚詣以可乘之機。
李來亨決定不去了,劉體純就應帶著部隊去房縣和郝搖旗一起掃蕩谷城近郊,而袁宗第和賀珍依舊去與竹山,和另外一支郝部會師。但就在劉體純出發前,他接到袁宗第的報告,說鄧名已經到了大昌,準備參與此次作戰,劉體純就改變了計劃,寫信給郝搖旗讓他集中房縣、竹山的部隊,獨自去掃蕩谷城,而劉體純領兵去與袁宗第、賀珍會師,共同負責鄖陽方向。
“軍隊的部署這樣反覆地修改,不會有問題吧?”鄧名弄明白前因後果,對此次行軍行動的前途感到有些擔憂,他問袁宗第道:“郝將軍的兵力是不是太薄弱了?”
“鄧先生過慮了。”袁宗第倒不是很擔心,他告訴鄧名,此番出兵肯定以郝搖旗為主力,因為目標距離他的根據地最近:“郝將軍自己大概就可以出動一萬兵左右,我們三家加起來也頂多就是這個數,多半還不到。”
其他將領因為是勞師遠征,所以出兵太多就會有得不償失的風險。袁宗第為了向鄧名展示軍容,所以出動了三千人,其中兩千五還是輔兵。不久後從巴東趕來的劉體純倒是比袁宗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