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部分(第2/4 頁)
在似乎還好。”鄧名緊張地看著對面的緬甸軍陣,現在狄三喜已經深陷敵陣之中,一百名明軍騎兵就像是丟入了江水的一顆石子,完全看不到痕跡了,只能透過那陣陣騰起的煙塵來判斷明軍先鋒可能的位置;而讓鄧名感到稍微安心的是,似乎緬甸軍隊沒有任何反應,緬甸軍隊的各部依舊呆在他們原先的位置上。
“大概是緬甸的大將已經失去指揮能力了吧?所以他沒有調動周圍兵馬去圍攻狄將軍的突擊隊。”鄧名喃喃自語道。這當然是樂觀的看法,還有一種可能是一百名明軍騎兵的攻擊對三萬大軍的中軍來說只不過是撓癢癢,所以緬甸大將根本懶得調動其餘部隊,但鄧名卻不願意往這方面想。
“快,快,快!”
看到第二批援軍開始登岸,鄧名身後的三堵牆騎士都焦急地跳起來,好像他們的催促聲能夠讓船隻更快地返回一樣。在明軍的船隻又一次開始返回時,第二批登陸的一百名明軍騎兵也發起了進攻,他們沿著剛才狄三喜的進攻路線,也向緬軍的中央方向衝去。
這時候緬甸軍隊終於開始有所舉動,鄧名看到有些緬甸軍隊開始移動或是變換方向。
“怎麼船還沒回來?”鄧名也開始有些沉不住氣了,三波騎兵的任務就是打亂緬甸軍隊的陣腳,讓他們無法有效地排兵佈陣。而在這三波騎兵後,還有數千明軍披甲步兵等著趕過去,對大亂的緬甸軍隊發起最後的一擊。
船隻終於又回來了,給鄧名的感覺就好像是等了一個世紀那麼長。他牽著自己的坐騎趕到岸邊,幾個明軍步兵又一次放下了踏板,然後全力扶住它,讓騎兵能夠安全迅速地上船。鄧名帶著自己的戰馬第一個透過了踏板。這種用來強渡的小船似乎讓他的坐騎有一點不安,但在鄧名的安撫下,坐騎還是保持了平靜,順服地靠在鄧名的身邊。
在三堵牆渡江的時候,鄧名聽到了火銃聲,這毫無疑問是緬甸軍隊的火力,因為明軍的騎兵沒有攜帶任何火藥兵器。緬甸的潮溼氣候並不適合使用弓箭,所以在火銃出現後很快就成為了緬甸人最喜歡的遠端兵器。剛才在狄三喜發起衝鋒時,很多緬甸士兵向著已經殺到眼前的明軍騎兵扣動扳機時,才發現還沒有點燃火繩——本以為明軍需要很久才能渡江、主帥才會下令攻擊,所以士兵們為了安全並沒有引火,現在緬甸軍隊終於開始反應過來了。
第十三節 勇氣(下)
狄三喜的第一次衝鋒就擊穿了緬甸軍隊的戰線,他繞了一圈,回過頭髮起第二次衝鋒,把試圖重新整隊的緬甸敗兵又沖垮了一次。等到狄三喜第三次衝鋒的時候,他的身側響起了火銃聲,開始有緬兵零零星星地開始嚮明軍射擊,而鞏昌王的部下加入戰團的時候,也受到了緬軍火力的干擾。
兩百明軍騎兵一直追著緬甸的將官門砍。雖然緬甸軍隊和明軍一樣,也是用旗杆的高低來表達指揮官的身份高低,但第一次見到緬甸軍隊的軍旗後,明軍對陌生的異國戰旗不像對本國的那麼熟悉,更分不清哪一個是緬甸的統帥,誰是緬甸統帥的親衛。因此明軍只能簡單地朝著距離他們最近、看上去最高的旗幟衝,並沒有給緬甸統帥扁牙簡造成最大的威脅。
隨著反覆幾次突擊,明軍面前潰散的緬甸軍隊數量變得越來越多,而明軍的目標也因此越來越分散,等狄三喜他們開始分辨不清重要的目標後,他們也就把扁牙簡跟丟了,開始隨意地攻擊最靠近自己、看上去尚有組織姓的敵軍。
在鄧名登陸的時候,三萬緬軍已經有數千人正在倉皇后退。從登陸的位置看不到具體的情況,鄧名只知道敵軍的中央方向都是滾滾的煙塵,遮蔽了他的視野,看不清明軍和緬甸軍隊交戰的具體情形。
“如果狄將軍正陷入苦戰,我們就應該去增援他們;如果緬甸軍隊還沒有被沖垮的話,再加上我們這一百五十名騎兵也未必就能打破僵局;而如果緬甸中軍已經被擊退了的話,有早先登入的二百騎兵繼續追擊也差不多夠了,讓他們無法重整,不需要我再帶著三堵牆去追擊潰兵。”部下陸續登岸時,鄧名緊張地思考著自己的戰術對策,沒有人能夠精確地預見戰場的程序和走勢,所以戰前會議上不可能討論分三批投入的明軍騎兵該如何配合,只能憑指揮官來自行判斷。
呈南北走向排開的緬甸軍陣,明顯兩翼還保持著比較完好的秩序,明軍的騎兵數量實在太少了,所以中央緬軍的失利不會立刻蔓延到兩翼,明軍的前兩批騎兵也沒有力量去擾亂兩翼。
“我們應該攻擊南面還是北面?”鄧名在心裡權衡著利弊。看起來南面的緬甸軍隊實力更雄厚一些,因為他們就是從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