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部分(第1/4 頁)
八千名川軍將士的軍費,嗯,共計黃金一百萬兩。”鄧名說完就問白文選:“滇軍這次的軍費是多少?”
不等白文選回答,鄧名又看向狄三喜:“建昌軍這次的軍費花了多少?”
狄三喜只帶來了一隊騎兵,剩下的人都是搬運糧食的輔兵,而且也撈得腰包鼓鼓的了,他聽鄧名說了一百萬兩黃金,在心盤算了一下:“鄧提督兩千戰兵是一百萬,我的甲士連他十分之一都沒有,說十萬如何?不算佔鄧提督的便宜吧?”
“黃金八萬兩。”狄三喜一張嘴就說出了自己的數字。
“來了一百個騎兵,平均每人花了八百兩黃金,好傢伙,這都是用的金馬鞍吧,銀蹄鐵吧?”鄧名聽完這個數字後,心裡生出了這樣一個念頭。
“哪裡會這麼少?”鄧名不滿地說道:“慶陽王才花了這麼點錢?你不用替緬王省錢!這樣吧,這事我替慶陽王主了,二十五萬兩黃金。”
現在白文選也聽明白了,鄧名來了八千人就要了一百萬,狄三喜兩千人他就替建昌要了二十萬,那自己來了一萬人
“一百萬兩。”白文選決定還是和鄧名客氣一下。
“一百二十五萬。”鄧名果然把數字給提上去了,轉身對緬甸使者說:“總共二百五十萬兩黃金的軍費,可以分十年還清,在我們從瓦城城下退兵前先交十萬兩,出邊境的時候再付十萬兩。
‘“實在太多了”緬甸使者試圖爭辯一下。
“所以才讓你們先付十萬兩,到邊境再付十萬兩,剩下的就看你們怎麼做了,糧食、象牙、寶石都可以充抵,而且如果恭順,後面的也不是不能免。”鄧名瞪了使者一眼:“還不回去報告爾主,這也是你能說了算的嗎?”
送走了緬甸使者後,白文選把鄧名叫到一邊,狄三喜作為慶陽軍的代表也在邊上旁聽。
“緬人不會把把皇上還給我們的。”白文選明確指出這是緬人的緩兵之計:“他們只是想讓我們先退兵,他們好收集糧草、調集援軍。”
“白將軍所言極是,但反正我們要退兵,有十萬兩金子總比沒有強。而且緬人猜我們不會守信,而皇上是他們最後的護身符,不到城破是絕對不會還給我們的。”鄧名微笑起來,如果緬人真的守約,他到有些麻煩了:“所以他們不會還,而我們也不會退出緬境,我們要繼續扶持莽魯。”
回到自己的軍營後,鄧名把支援莽魯的宗教領袖都找來,告訴他們自己的談判條件和對莽白必然毀約的預測,並向他們保證,明軍一定不會拋棄盟友。
不過這些人的心態和白文選不同,這些曰子來他們替明軍收集糧草,還組建了幫助明軍穩定後方治安的軍隊,如果莽白重新控制緬北地區,他們肯定沒有好果子吃;再說,好不容易把大片土地和統治權拿到手中,都還沒有捂熱呢。
“若是莽白真把天子放歸了怎麼辦?”宗教領袖們都顯得有些擔憂。
“還有二百五十萬黃金的軍費賠償,我說了可以免,但我也可以不免,莽白不把賠償付清,我不會離開緬北的,離境的那十萬兩可以理解為最後一筆。”鄧名不知道瓦城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從莽白這麼急切地想達成協議看,他是迫切需要立刻與明軍和談的:“再說我還沒算利息呢,要知道:復息是這個宇宙中最偉大的力量!”
宗教領袖也知道借貸的危險,其中就有人阿諛道:“保國公說的太對了。”
“這不是我說的,是一位泰西學者說的,嗯,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學者,你們肯定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是嗎?”不少人將信將疑,緬甸和歐洲的交流比中國和歐洲的交流要密切,能讓大明重臣非常敬仰的泰西學者一定相當了得,不然也入不了手握重兵的保國公之眼,有好奇的人就不服氣地追問道:“說這句話的泰西學者姓甚名誰?”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第二十三節 代理(下)
得知明軍願意解圍後,緬王和緬甸的高官們決定接受鄧名的條件。
自古以來城下之盟都不會有什麼好條件,而只要局勢有變,什麼盟約也都是廢紙一張——白文選沒說錯,莽白政權打的算盤就是拖延時間。等消除了東面的隱患,穩定了國內的局勢,恢復了軍心士氣後,莽白自然會提出修改條約,那時的條件就會根據那時的局勢而定。如果局面有利於瓦城方面,那不但不賠款,說不定還會要求明軍割讓騰衝,正如他的祖先莽應龍、莽應理一樣,緬王從來不會把與明朝的合約放在心上。
之前想把已經賞賜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