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部分(第1/4 頁)
永曆的話讓周圍的人都燃起了一些希望,當即皇后就附和起來,稱不該給緬人這封詔書。
“不給怎麼行?就算他們勤王,也不知道到沒到八莫,離這裡還十萬八千里呢,緬人可就在門外。”永曆心裡雖然有些明白,但讓他硬著脖頸去拒絕緬人的要求,這就和他的姓格太不一致了。
王皇后被皇帝這麼一呵斥,立刻就把嘴閉上了,只是深深地看了太子一眼,心裡異常地擔憂——現在局面這麼險惡,說不定哪天緬人就會拿皇家開刀,皇后最擔憂的就是兒子的安全,盼望著勤王軍明天就能打到城下。
皇后的擔憂的目光被永曆看得一清二楚,知道對方心裡對自己按照緬人的要求寫詔書這件事仍有怨望,這讓皇帝更加不快,又責罵了一句:“還不是因為你,婦人之見,不然我們父子何至於都流落在此?”
當初永曆逃出雲南前,隨駕官員包括陳佐才等人就苦勸皇帝,稱若是他堅決不肯按計劃入川,那就奉太后去緬甸好了,不妨讓太子去李定''中,或是與馮雙禮同行,按原計劃取道建昌入川。
當時看來,緬甸可要比四川安全得多,王皇后也不願意和兒子分離,所以永曆就以皇后愛惜幼子為理由拒絕了臣子們的勸諫。
見皇帝翻出舊賬,王皇后急忙跪倒謝罪:“都是臣妾無知。”
見皇后鄭重其事地請罪,永曆的怒氣才算消去,哼了一聲繼續吃飯。王皇后一直跪倒皇帝吃完飯離去後,才在太子的攙扶下起來,和妃子們開始用餐。
雖然剛才認罪了,但王皇后心裡卻十分委屈,當時她固然捨不得兒子,但最後的決定權當然還是握在永曆手裡。那時馮雙禮連續派來幾個使者,催促皇帝趕快讓太子去他軍中,抓緊時間趕往建昌,可首輔馬吉翔察言觀色,猜到了皇帝的隱憂,就對永曆進言道:“馮雙禮他是想再立一場擁立之功啊,卻想讓聖上去當唐明皇。”
馬吉翔的話說道了永曆心坎裡,於是就用王皇后捨不得太子當藉口堅決帶兒子一起入緬,導致馮雙禮大失所望,李定國、白文選也沒得選只好跟著往南跑。
就在莽白政變、咒水之難前,沐天波等人認為緬甸方面已經不可靠,必須要保護皇上和太子立刻,而因為永曆目標太太,所以沐天波等人定下計劃,精選了一隊衛士,要他們拼死保護太子逃回李定''中。和鄧名前世一樣,馬吉翔把沐天波等人的籌劃報告給了永曆,稱這是謀反;而永曆也勃然大怒:又是一個想讓朕當太上皇的,毫無疑問是謀叛。
由於沐天波在緬人中較有聲望,所以永曆沒敢治沐天波的罪,而是下令把那些奉命保護太子逃生的衛士都賜死。沐天波作為明朝的世代勳貴,皇帝的旨意無論如何都要執行,於是就處死了自己的那些家丁衛士,以示自己是單純為了皇明的前途著想、絕無異心。
有了這件事後,王皇后就明白皇帝雖然常常在私下和家人嚷嚷著說這皇位沒意思,除了招惹禍患並無一絲好處,但真到了關鍵時刻,永曆還是會本能地保衛它——只要不危及生命。
王皇后看著兒子,心裡難過得吃不下飯,她本來還想要永曆去和緬甸人提要求,要緬甸人同意用太子傳旨作為他起草詔書的交換條件。但從今天的表現看,再聯想起以前,王皇后知道皇帝肯定不會這樣做。
“兒啊,”王皇后傷心地撫摸著太子的頭髮,嗚咽道:“娘該怎麼幫你呢?”
大勝之後,明軍的行動遠遠稱不上迅速,白文選、狄三喜得知緬北的主力已經被一掃而空,認為勝券在握,緬人屈膝投降指曰可待,得意洋洋地沿著大路向阿瓦前進。各級軍官的看法也和統帥差不多,認為緬甸投降只是時間問題,縱容手下大肆搶x劫;現在明軍已經進入了富饒的麗江河谷地區,在雲南過了好幾年苦曰子的滇軍每曰忙著收集糧草、牲口,反正走到阿瓦城下敵人就會投降,那還那麼著急幹什麼?還不如趁此機會好好吃上幾頓,填滿腰包再帶兩個緬甸媳婦回去。
在麗江的另一岸,鄧名的行軍速度可能比滇軍還要遲緩,他在軍官會議上向部下交代,川軍現階段的任務是挾大勝之餘威鞏固後方,做好緬甸政斧不肯投降,將戰事拖入城池攻防戰和持久戰的局面。
周圍的寺廟接到鄧名同時送去的邀請函和威脅後,紛紛嚮明軍表示願意派出僧侶使者來拜見鄧名——現在周圍已經沒有了緬甸的正規軍,寺廟都很明白最輕微的拒絕也會找到明軍的嚴厲報復。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眼看第一波僧侶就要抵達,鄧名告訴部下他還需要準備一件事。
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