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3/4 頁)
收的糧食,我還不起,只能先欠著。馬上找人制造木版,印刷這種欠條。”
“先生到底要發多少欠條?”劉晉戈聽說鄧名居然要印刷欠條,不禁嚇了一跳。
“這是寶鈔麼?”任堂的反應遠比劉晉戈快,已經察覺到了鄧名的用意:“這個‘元’,與銀兩如何折算?”
“類似寶鈔,但是不同,這個元也不與銀兩兌換,而是和糧食兌換。農民每給我一石糧食,我就給他一百元。每個有十畝地的農民,每年就要交給我一百元的保護費。從此以後,我的保護費盡可能不收糧食,而收這種欠條。不是總有人說路上搬運會有損耗麼?好吧,以後農民不用給糧,每畝地給一張十元的欠條就行了,這欠條總不怕磨損吧?稍微磨掉點角,我一樣認得出來。”
考慮到這個時代的識字率問題,鄧名仔細斟酌了不同面額的欠條上應該用什麼樣的圖案。他首先讓任堂仔細看一百元欠條上的圖案,那是一石米;接下來是十元面額的欠條,上面畫著的就是一個鬥,一元的就是一個小米升;五十元意味著半石米,就是一百元的圖案被從上到下整齊地切開,只留下了兩半。不同面額的欠條,顏色也有區別。
“先生的意思是,以後可以用欠條完稅。”任堂若有所思地說道:“如此一來,一百元就永遠等於一石糧食,不會和寶鈔一樣變成廢紙。不過,今年我們要給農民的欠條,就夠他們未來很多年完稅所需了吧?若是這麼辦,豈不是未來幾年我們一石糧食也拿不到?”
“這個只是稅而已,但是農民可能會把手中的一部分糧食換成欠條,除了種子糧和保命糧以外,只要他們認為欠條比糧食更有用,就會不停地到我們這裡用糧食換欠條。”鄧名一直認為,發行紙幣是近代國家的重要財源之一,起碼也是相當可觀的第一桶金。
看到任堂和劉晉戈臉上都有懷疑之色,鄧名知道他們還是不相信老百姓會用真正的糧食來換自己手中的欠條,就啟發式地提問道:“你們想想,如何才能讓百姓心甘情願地用糧食來換欠條呢?”
任堂和劉晉戈都絞盡腦汁地琢磨了半天,但最後任堂一個辦法也想不出來,而劉晉戈認為除了使用板子沒有任何辦法,而用板子顯然不能叫做心甘情願。
“真是朽木不可雕也。”鄧名抓住機會打擊了一下兩人,在他的理解裡,所謂遣將不如激將就是這個意思:“聽說有些從建昌來的雲南人,他們還有親人在慶陽王那裡,如果他們想把親人贖出來,需要自己運五十石糧食去建昌換人,對吧?”
“是的。”劉晉戈也聽說過這件事。
“如果我說,你給我五千元的欠條,我幫你把人要回來呢?”鄧名輕笑了一聲:“自己一個人運五十石糧食去建昌,這談何容易?有沒有拉車的牲口?要多少大車才能拉去?還有路上的損耗,沿途官吏的訛詐,最後沒有個七、八十石下不來吧?這個事老百姓心裡也有數,而且他們也沒有辦法去討價還價,只能建昌那裡說多少就是多少。而劉兄弟不同,都府可以和建昌那裡討價還價,完全可以把價格壓低到三十石一個人,甚至更少。而且都府運去的糧食,路上損耗要少很多,又有誰敢揩油?”
“這樣就掙了二十石的糧食。”劉晉戈眼睛一亮。
“不錯,並且你要說明只要欠條,不要糧食。想把親人贖出來的人就會自己去籌糧,把糧食換成欠條來要你幫忙贖人。”鄧名進一步啟發劉晉戈道:“有的人現在可能湊不出這麼多欠條,沒關係,我可以先借給你,比如:借給你五千元欠條,等你把人贖回來後,每年還我一千元欠條,十年還清。一千元,不過是幾畝地的產出而已,一個勤快的男丁還怕掙不出來麼?他的兄弟也可以幫他,更不用說若是遇上災年,我還可以給你延期。”鄧名未必會向農民要這麼多,但是為了說服劉晉戈,就多說一些。
“妙啊。”劉晉戈聽得撫掌大笑:“借給欠條,連糧食都不用出,這是沒本錢的買賣啊。”
“可建昌那邊是要糧食的,”任堂潑冷水道:“向建昌要人,就算三十石贖一個人,也要用糧食換的。”
“哦。”劉晉戈一想有理,頓時情緒又低沉了下去。
“建昌要老百姓贖親人的時候一次付清五十石糧食,那是欺負百姓沒有反抗能力,也不敢討價還價,如果惹惱了建昌,那就是把你運去的糧食強徵了,人也不還給你,你又能如何?可都府不同,都府完全可以說,這個人我先借用幾年,反正他在你治下一年也就能幫你掙個三石左右的糧食,我給你五石,連續給十年,這個人就是我的了。這種事建昌會不答應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