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頁)
瀋陽。
在此形勢下,東野決心繼續實施冬季攻勢作戰方針,開始第二階段作戰。除以
一部包圍法庫、阜新外,進兵遼南,奪取遼陽、鞍山、營口,主力進至瀋陽以南地
區打援。首先攻取瀋陽的南大門遼陽,攔腰斬斷中長路,切斷鞍山、營口國民黨守
軍向瀋陽的退路,然後逐次消滅之。攻打遼陽的任務交給了想啃硬骨頭的第4 縱隊
和6 縱,總兵力約5 萬餘人。
1 月31日,在第4 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彭嘉慶指揮下,東北野戰軍第4 、
第6 縱隊以5 倍的兵力完成對遼陽守軍的包圍。
遼陽城,位於瀋陽以南的中長鐵路線上,是拱衛瀋陽的重要據點。守軍為新5
軍暫編第54師及“剿總”司令部、第52軍、新6 軍的部分留守人員,連同鐵路警察
共約1。1 萬餘人,依託堅固城牆、外壕和城內重要街口地堡工事堅守待援。守軍自
稱為“鐵打的遼陽”。
經過周密部署和充分準備,5 日傍晚,4 縱和6 縱領導聯名向各參戰部隊發出
6 日晨發起總攻的命令。
2 月6 日7 時許,圍城部隊對遼陽城內守軍發起總攻。總攻先在主突方向高麗
門打響。8 時半城牆被突破,4 縱隊三個師像潮水般湧進古城。10時,6 縱隊兩個
師也從西邊突人城內。由於缺乏堅固的縱深防禦配置,在解放軍五個師的強大突擊
面前,國民黨守軍很快陷入混亂狀態,真是兵敗如山倒,紛紛繳槍投降。戰至下午
15時30分,戰鬥勝利結束,全殲守軍1 萬餘人。
眼看著遼陽守軍被殲,衛立煌雖在瀋陽地區握有20萬兵力,但懼怕出援遭殲,
躊躇徘徊,未敢輕動。
遼陽被攻克後,鞍山、營口完全從“瀋陽防衛體系”中分割出來了。守軍十分
驚恐、動搖,欲撤無路,欲逃不能,進退維谷,只好依城固守,等待援軍。
為擴大戰果,林彪、羅榮桓決定乘勝實施第二步計劃,繼續南進,奪取鞍山。
遂令4 縱、6 縱及所屬的炮兵迅速南移,於2 月12日與原監視鞍山之敵的遼南獨立
一師一起,完成了對鞍山的包圍。
鞍山守敵是第25師等部共1。3 萬餘人。鞍山與古城遼陽不同,是一座易守難攻
的現代化城市。其佈局不規則,現代建築物較多,四面環山,地形較為複雜,日本
時期就曾構築了許多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碉堡。國民黨佔領後,又在市郊的制高點、
制鋼所和市中心廣場等地,加築了大量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並沿市區加修圩牆、
壕溝,附設鐵絲網等障礙物,並將神社山築成能控制全市的核心陣地,形成了一個
點面結合的堅固、完整的城市防禦體系。
根據守軍防禦深長的特點,攻擊部隊都組織了第3 、第4 梯隊,以備用在向市
內發展。
2 月18日,解放軍佔領了鞍山外圍據點,逼近城下,完成了攻城準備。19日6
時許發起總攻。各攻擊部隊在炮火支援下,迅速突破敵防禦。6 縱於10時將鐵路以
西敵人分割成數塊,爾後即向市區猛烈進擊;4 縱迅速插入市中心,佔領了神社山、
制鋼所及東站等要點。經過16個小時的激戰,至20日零時戰鬥結束,全殲守敵1。3
萬餘人,著名的“鋼都”鞍山獲得解放。
在我圍攻鞍山時,瀋陽之敵僅以4 個師分別向渾河以西和瀋陽以南作了象徵性
出援,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東北野戰軍解放鞍山後,決定繼續南下,再奪營口。
擔負此任務的4 縱第10師、第11師和遼南獨立第1 師,不顧連續作戰疲勞,輕
裝奔襲,逼近營口。
解放軍在加強軍事攻勢的同時,發起了政治攻勢,對國民黨官兵宣傳蔣介石在
東北的統治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打是被殲,守是被殲,逃也是被殲。
2 月25日,營口國民黨軍第52軍暫編58師師長王家善,在我軍聲威震懾和政治
爭取下,率部起義,毅然逮捕了第52軍中將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