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2/4 頁)
李林甫,又徵求他的意見道:“朕的安排,相國可有意見?”
李林甫立刻出列,躬身施禮道:“陛下聖明,臣遠遠不及,李清的職務安排,臣想必也是眼光短視,臣服從陛下的安排。”
李隆基點了點頭,道:“我們君臣在此事上想法終於一致,朕很高興,李清雖然年輕,但能力超然,替我大唐妥善解決了南詔困局,功不可沒,到地方去鍛鍊幾年,必將成為我大唐帝國的樑棟,李清聽封!”
李清長長地吸一口氣,大步上前,半跪在御階之下,“臣在!”
李隆基看了看他,微微一笑,從袖中抽出一簡,遞給了執事太監,執事太監接過,展開高聲念道:“果毅都尉李清,在東、南詔屢立大功,應重予嘉獎,現封其為沙州豆盧軍都督兼沙州刺史、雲麾將軍,賜紫金魚袋,欽此!”
天寶四年五月末,東宮杜有鄰案審結,為其婿柳績銜恨誣告,並無謀反事實,李隆基當即批覆,杜有鄰在此案上無罪,但因其誣告李清,杖五十,降職為太子舍人,其婿柳績誣告丈人,於大理寺內杖斃,家人流放嶺南。另,金吾衛兵曹參軍事楊釗揭發柳績有功,升監察御史。
杜有鄰一案風聲水起,被李林甫一黨抓住,欲大興牢獄,清洗東宮官員,卻又因李清的介入嘎然而止,其間當事者的爾虞我詐,各種權謀手段無不用其極,這件案子是李清第一次介入到大唐的權鬥之中,但也因這件案子,他被牢牢綁在太子李亨的戰車之上,與李林甫的矛盾也終於從曖昧走到了公開化。
第一百五十七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
,李琳和李清在回府的路上,今天大朝,結束以後以直接回府,李琳不停地感慨,自己當年在中酒樓初見他時,他還是一個準備開店的小商人,這一晃幾年功夫,他便成了從三品的州府都督,還是一個刺史,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想到最後李林甫一黨的表情,李琳忍不住哈哈大笑,“原來皇上的封官早已準備好,可笑李林甫那幫人拼命反對一場,末了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李林甫這些年還從未吃過這麼大的虧,不過你放心!有皇上護你,他也暫時不敢拿你怎樣!”
李清微微一笑,“其實關鍵是皇上並不想廢太子,所以杜有鄰案才會雷聲大、雨點小,最後必將不了了之,皇上對李林甫已經有了猜忌,如果他不知收斂,恐怕皇上也不容他了。”
話雖這麼說,但李清卻知道一點歷史,李隆基應該是將楊國忠培養起來以後,才取代了李林甫,那自己呢?自己又在其中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這卻是他想不通的,也懶得去想它。
“我以後是叫你李都督還是叫你李刺史呢?”道。
李清漫不經心地笑了笑,“世叔不要這樣,在世叔面前,李清還是李清,不是什麼李刺史,更不是什麼李都督。”
李琳見他在自己面前恭謙如常,滿意地點了點頭,心中暗忖道:“世叔說到底還是外人,要是他是自己的女婿該有多好!”
李琳嘆了口氣,女兒的終身大事一直是他的心腹大患,這件事何時才能解決?據說今晚女兒受趙嶽之邀去曲江池參加詩會,那趙嶽雖是新科狀元,但人品低劣,又依附李林甫,著實讓他不喜,岑參倒不錯,可惜人心高氣傲,‘和親事件’後便再也沒來過。
想來想去,還是李清最合適,皇上也有此意,雖然他也姓李,但畢竟不是同族,只要皇上特准倒也可行。
李琳在替女兒婚事操心,他對面的李清思緒卻飛到了遙遠的西北,沙州,也就是後世的敦煌,浪漫的起點,中國文化的後院,他曾經去過,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事隔千年那裡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回到家裡,正逢午飯時間,李清升官的訊息已經早一步到家,爆竹聲聲,勝似過年,簾兒和小雨的喜悅自不必說,就連李清的下人也個個揚眉吐氣,暗暗思忖著要不要寫信回老家炫耀一番,為此,簾兒特地給每個家人封了五貫的紅包,以示慶賀,直看得李琳的家人眼熱不已,自己老爺升官時卻似乎一文錢也沒發過。
李清正和簾雨二女一起吃午飯,上午產婆來過,胎位已正,保胎初步成功,此訊息和李清升官好比雙喜臨門,使飯桌上的氣氛更加喜慶。
“公子,聽說當了大官,正妻一般都有誥命,不知簾兒姐幾時才有?”小雨心直口快,心中所想便脫口而出。
“小雨!別亂說,誥命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再說我也不稀罕。”這卻是簾兒的心裡話,她沒有孃家,這誥命對她來說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她關心的卻是另一件事,丈夫去沙州,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