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3/4 頁)
各顯神通,粥棚有用錦緞包紮的、有請來名人題詞作畫、有花錢僱來乞丐當街為王爺唱讚歌的;總之,都是用心良苦,只為博父皇一悅。尤其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王爺、小王爺都特地趕來親自施粥,當然,時間不用太長,只要父皇龍輦經過的瞬間,左手拎一柄長勺,右手愛憐地撫摸一個小乞丐的頭,讓這感人的畫面在父皇眼中定格,便達到了目的。
天色便漸漸到了中午,估計李隆基已經遠去,這些粥棚便漸漸沒有了人氣,倒不是吃飯人少了,而是施粥人已經失去了動力,甚至一些粥棚已經開始拆除,等上元節父皇回來後再擺。
這時,朱雀門外來了一行騎馬之人,約十五、六個,全部都是軍人裝束,個個彪悍冷漠,渾身散發著殺氣。
為首是一名年輕的將領,身材高大,肩膀極為寬闊,他面板黝黑,鼻樑高聳筆直,嘴唇稜角分明,彷彿用岩石粗鑿,下巴上已經有了一撮短短的黑鬚,顯得有些老沉,鮮有少年人的輕浮或情緒化,平淡得看不出一絲喜怒哀樂,但偶爾射出的精光,卻又銳利無比讓人膽戰心驚。
他自然就是剛剛被罷免了隴右節度副使,來京述職的沙州都督李清,邊令誠在過咸陽時有事離開,李清便獨自來京,在他身旁隨行一名面帶病容的中年文士,正是他的幕僚高適,負責這次述職的文案准備,一路受了風寒,有些生病了。
“長安城不愧是都城,連做善事的人都如此多!”荔非元禮是第一次來長安,眼望連綿數里的粥棚,不禁大發感慨。
李清望著粥棚上掛著斗大的某王某府的牌子,微微冷笑道:“最好皇上幾年都舉棋不定,這善事才會真正成為善事。”
荔非守瑜似有所悟,訝道:“都督是指。
“你心裡明白就行了,莫要多問。”
李清拍拍他的肩膀歉然笑道:“跟著我顛沛流離,讓你們受委屈了。”
荔非守瑜搖了搖頭,淡淡道:“都督敢殺吐蕃贊普,我只能說都督是勇夫,但都督卻忍了那姓董之人,這才讓我下了決定跟定都督,都督是非常之人,假以時日,必能一嘯沖天。”
高適亦上前湊趣笑道:“昔公子重耳在外數十年,忍常人不能忍,方成大事,都督雖然被免節度副使,但本職未丟,還能進京述職,安
因禍得福乎?”
“酸!酸死老子了。”
旁邊荔非元禮咧嘴齜牙大叫,惹得一眾人都轟笑起來。
忽然,背後一陣大亂,擠在城門口準備出城的百姓都紛紛掉頭跑回,躲到牆腳屋後,怯生生地探頭向這邊張望,李清詫異,也回頭看去,卻見城門外來了一彪軍馬,少說也有上千人,沒有打旗幟,列成三隊,弓、馬、步三軍齊全,個個執刀橫槊,殺氣騰騰,在他們中間有一輛馬車,正緩緩進城,車身寬大,用鐵皮包裹,箭射不透。
有一名文士遞了一封文書給守城計程車兵,士兵們立刻收槍而列,放隊伍進城。
“這又是哪路諸侯?”李清見隊伍威嚴整齊,不禁暗暗忖道,他吩咐手下閃到一旁,將路讓開,這時,車仗隊伍進了城門,從他們身邊行過,駭人的殺氣將兩旁的百姓嚇得紛紛後退,一聲不敢言語,卻將李清等十幾人突兀在路旁。
“是安祿山!”
高適忽然失聲叫喊起來,他遊歷幽州時,見過那中年文士,正是安祿山手下謀士高尚,因彼此都姓高,故印象深刻。
“安祿山?”李清心中有了十分的興趣,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十丈外的馬車,心中極想看一看這個幾乎讓大唐亡國之人。
或許是高適的失聲引起了對方的注意,馬車車簾拉開一條縫,露出一雙精光湛然的眼睛,直刺李清,兩人目光相撞,李清卻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
對方刺射的目光中閃過一絲訝色,安祿山隔著車簾吩咐旁邊文士幾句,文士亦抬頭看了看李清,點點頭,催馬向這邊而來,行至李清面前,他拱手笑了笑,“在下高尚,我家大將軍請問將軍之名。”
李清亦回禮笑道:“在下沙州李清。”
“可是殺吐蕃王,奪石堡城的李清?”高尚滿臉震驚,上下打量李清,他早聞其名,卻沒想到對方竟如此年輕。
李清微微一笑,謙然道:“高先生言重了,李清偶得小功,不足掛齒。”
“居功不傲,年輕不氣盛,莫說我家大將軍,連我都心儀。”
高尚笑著擺個請的姿勢,“我家大將軍見李都督氣勢不凡,想請一見。”
“不妨,我也久聞安大將軍之名,也想一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