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軍第181 師經過13個小時的激戰,打垮了馬步芳對咸陽的瘋狂撲擊,取得了咸陽阻擊戰的勝利。此後,胡、馬各軍雖四處竄犯,但無一得逞。隨著華北兩個兵團由晉人陝,陸續參戰,人民解放軍連克禮泉、乾縣、興平、周至等縣,一舉粉碎了胡馬聯軍“會師關中”的黃粱美夢。
胡、馬兩軍聯合反撲西安失敗後,除留部分兵力與一野保持接觸外,主力全部後撤,退至徑河以西和西府地區的渭河南北,並在永壽、麟遊、武功、扶風、眉縣地區重新調整部署,準備與一野大軍會戰。
具體部署是:二馬兩軍擔任西蘭公路兩側永壽、麟遊地區的守備;胡宗南軍擔任武功以西渭河兩岸袋形地帶的守備。胡、馬互為犄角,形成進可聯攻、退可聯守的軍事態勢。如一野主力使用於蘭西公路方面,馬軍退到旬邑、彬縣、麟遊地區固守,胡軍從扶風方面出擊,策應馬軍作戰。如一野主力指向扶風、武功方面,胡軍則撤至千河西岸固守,馬軍由麟遊方面南下,攻擊一野之側背,並將之包圍於袋形地帶聚而殲之。如解放軍新人陝的華北兩個兵團與一野會合,同時指向胡、馬兩軍,胡、馬則節節撤至彬縣、麟遊、千陽、寶雞之線既設陣地,進行決戰防禦。
按說胡、馬奪取西安的圖謀失敗,解放軍華北兩個兵團長驅人陝,胡宗南理應撤出關中,退守秦嶺,免遭聚殲;二馬亦應撤至平涼。但胡、馬為何卻作了這樣一番安排呢?
其中大有文章。胡、馬均知被殲命運在即,因而任何一方都需要聯合。馬不聯胡,雖可退守平涼,但難以阻擋一野大軍向甘肅長驅直入;胡不聯馬,雖可退守秦嶺,但亦不能阻擋一野之重點追殲。胡、馬如遠撤,將失去並肩作戰的有利條件,必遭解放大軍各個擊破。
然而,胡、馬之間的矛盾並未因他們急需聯合而消失。他們既需要聯合,又各有打算。他們都企圖藉助對方的力量消耗解放軍以保全自己;他們都希望解放軍即將發起的攻勢指向對方,自己向解放軍側背攻擊以獲奇勝;同時,他們也都打算當自己受到進攻時爭取對方援救,有利時對解放軍實施夾擊,不利時則保全自己,犧牲對方。
胡宗南部以五個軍配備於扶(風)眉(縣)地區之渭河兩岸,寶雞隻留一個師,第一防禦地帶兵力集中,縱深力量薄弱。他推測華北兩個兵團人陝後,至少需整訓一月左右方能作戰,暫不退守秦嶺也不致立即遭受進攻。萬一遭到進攻即使二馬不來援救,解放軍一役也難殲其五軍之眾;、加之北有二馬策應,南有秦嶺守軍掩護,一面抵抗一面退走也還不遲。假如解放軍進攻二馬,胡軍則全力側擊,以取聯合作戰之勝。
二馬配備在麟遊山區,前哨活動於永壽及其以東,主力集結在長武、彬縣。兵力配置如此分散,顯然是防解放軍包圍聚殲。麟遊山區位置機動,有利則援胡進出於關中,不利則可退守平涼,一不失胡、馬聯盟之約,二可進退自如。
可見,胡馬兩軍的部署,都是既可以聯合作戰,又可以保全自己。不同的是胡懼殲而兵力集中,馬懼殲而兵力分散。
為加強作戰指揮,經中央軍委批准,6 月14日,一野第1 、2 、7 軍正式組建為第1 兵團,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3 、4 、6 軍組建為第2 兵團,許光達任司令員,王世泰為政治委員。此時,第一野戰軍的總兵力為4 個兵團12個軍35個師,計34萬人。
一野擊敗胡、馬反撲後,第1 兵團集結於戶縣地區,第2 兵團集結於禮泉地區,第18兵團集結於興平地區,第19兵團集結於三原地區。至此,進軍西北的人民解放軍已全部集結完畢,從而將西北戰局推進到集中優勢兵力,殲滅胡、馬集團的決戰階段。
7 月6 日,在彭德懷的主持下,中共第一野戰軍前委在咸陽第18兵團司令部召開有各軍軍長和政治委員參加的緊急前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和制定對胡、馬的作戰方針。
在此次會議之前,就西北戰場的情況,彭德懷已經與毛澤東反覆交換過意見。他們都認為,胡宗南部雖然是蔣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隊,但因連續遭我沉重打擊,戰鬥力已大大削弱,而青、寧二馬尤其是青馬,是當時敵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因此,西北戰場決戰的關鍵是殲滅青、寧二馬主力。至於決戰開始的首要問題,是鉗胡打馬、先馬後胡,還是鉗馬打胡、先胡後馬?經過權衡利弊,最後決定發動扶(風)眉(縣)戰役,先打胡宗南。
這次會議,也可以說是扶眉戰役的動員大會。與會各戰將深知此次會議的重要性。這些身經百戰的指揮員們心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