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在比較之下,四野主力行動確實遲緩了一些。
作為華中局書記、四野司令員兼華中軍區司令員,林彪覺得久住開封不太合理,離主力部隊也遠了一些,於是決定:主力各部隊繼續休整、籌糧,四野總部機關移駐武漢。
6 月14舊,四野總部機關動身,從開封乘火車至鄭州南下。火車過信陽後,由於雞公山隧道塌方,火車無法通行,機關人員全部換乘汽車,繼續南下,於18日到達漢口。司令部住進了白崇禧的原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大樓內。林彪一向不計較房子的大小,裝修得是否豪華,只要遠離鬧市,環境安靜,他就滿足了。這樣管理人員為他找了一座小二層樓,在跑馬場附近,離四野司令部也不遠。
在這裡,林彪繼續要求部隊:在籌措糧食的同時,抓緊軍事訓練,重溫“四快一慢”、“一點兩面”等戰術原則。那是林彪的法寶。
與林彪相比,白崇禧就沒有那麼悠哉遊哉。
撤出漢口後,白崇禧將華中軍政長官公署設於長沙番正街一座舊式的建築內。為了挽救戰局,白崇禧多次飛赴廣州、桂林,與李宗仁和何應欽等商討方策,擬以張塗、陳明仁、黃傑兵團守武(漢)長(沙)路正面,以徐啟明兵團守贛西為右翼;以宋希濂部自沙市南撤至常德、芷江一線,以堅固防線。阻止林彪南下。
“小諸葛”挽救華中戰局的方略不可謂不精。從軍事角度上說,各兵團的部署成犄角之勢,相互策應。他的嫡系守住武長鐵路進可取武漢三鎮,窺視中原;退可沿粵漢鐵路,直撤兩廣。
坐鎮武漢、統領華中軍政大權的林彪思緒萬千,浮想聯翩。那張看似平靜的臉,掩飾不了他如潮的激動和綿長的回憶。
他不禁想到了兩位堂兄林育南、林育英(即張浩)。正是在兩位堂兄的幫助支援下,不足18歲的林彪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19歲的林彪從黃埔軍校畢業,12月來到武漢,由中共武漢軍委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4 軍獨立團第3 連,當了一名見習排長。
武漢,是林彪輝煌的軍事生涯的起點。從武漢起步,轉了一個圈,又回到武漢。時間過了23個春秋。
在故地神遊的林彪,突然聽到機要參謀的報告,精神為之一振。
參謀說:“據敵情報告,宋希鐮部第2 軍,由古老背、白澤一帶渡江北進,前鋒進抵鴉雀嶺一線。駐宜昌之敵第124 軍第60師主力也在北進;保安第4 旅向當陽方向移動;駐沙市的第15軍也蠢蠢欲動。”
林彪的臉上終於露出了少見的、稍縱即逝的笑容。“馬上查明情況。”林彪果斷地說。
情況很快查明:宋希濂發動“機動攻勢”作戰。
林彪、鄧子恢、肖克、趙爾陸、譚政等一起討論了敵情。討論時,林彪只是靜靜地聽,極少發言,偶爾插上一句別人的話,常常是糾正諸如敵軍、我軍的位置、部隊番號等等。
實際上,敵情報告中,關於宋希濂發動“機動攻勢”作戰的說法,根據並不足。當時,宋部號稱10萬大軍,其實有一定戰鬥力的只有裝備優良的第2 軍。而其他部隊到老百姓那裡搶點東西還可以,不要說同四野主力對抗,就是碰上湘鄂邊山區的慣匪,誰輸誰贏都不一定。
林彪對“機動攻勢”的提法是有保留意見的。他想,宋希濂乃蔣介石心腹,與白崇禧一向不和,側後的白崇禧按兵不動,他會去當“出頭鳥”?再則,我軍南下以來,蔣系主力在華東等地被殲殆盡,作為黃埔門生,宋希濂會冒這個險嗎?
想到這裡,林彪在6 月28日給軍委的電報中說:“宋部是否真能發動攻勢,江西方面是否能抓得到敵人,目前仍無絕對把握,我軍仍有撲空可能。但我軍不管宋部是否發動攻勢,擬在7 月中旬發動攻勢。”
林彪的考慮是符合實際的。宋希濂此時已是驚弓之鳥,他的主力出動主要是為了搶奪糧食。
宋部補給,隨著國民黨政府遷粵和白崇禧退往長沙,已經斷絕來源。而川糧接濟不上,鄂西是貧窮山區,離新糧上場還需幾個月,10餘萬人的部隊基本處於半飢餓狀態。因此,與民爭食,乃至強奪百姓、宰殺耕牛的事情時有發生。宋希濂為此焦慮不安,老百姓也怨聲鼎沸。
宜昌專員公署和第124 軍等部,先後向宋希濂報告,當陽、遠安等縣城各有相當數量的存糧。這一帶,是江漢軍區部隊經常活動的區域,離四野主力還有一段距離。於是,宋希濂決定以主力掩護兵站、軍需部門,直趨遠安、當陽搶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