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頁)
請你們指揮以便配合。
25日,中央軍委致電林譚肖並告劉鄧:“如劉鄧需要,同意你們意見,以七個師交劉鄧指揮入川作戰。”此後,四野之第50軍全部、第47軍兩個師、第42軍第124師及湖北獨立第1 師歸二野劉鄧指揮。
鑑於賀龍部即將南下作戰,27日軍委致電劉鄧及賀龍。李井泉:“為協同一致,全殲川康各敵之目的,軍委決定賀李所部(十八兵團及其他)應受劉鄧張李指揮,我們不直接指揮賀李,以免分歧。”
這樣,進軍西南的各路解放軍由劉伯承、鄧小平統一指揮。
根據部署,第16軍於11月21日由貴陽地區出發,向畢節、宜賓方向迂迴。第10軍於25日起分別由遵義、桐梓出發向滬州前進。第18軍於24日到達貴陽後尾第16軍跟進。
在前進道路上,第5 兵團也同樣遇上了川黔邊界地區的大河——烏江。這裡水流湍急,兩岸絕壁連綿,加之何紹周兵團殘部在此沿江佈防,給第5 兵團的西進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為突破敵人的烏江防線,第16軍軍長尹先炳將部隊分成三路:第47師為左路,沿織金、白貓、六圭方向前進,插至敵防線側後;第46師第136 團為中路,沿烏江正面強攻;第46師第137 團為右路,在東北方向實施偷渡。
擔負左路進攻的第47師,以第141 團為前衛,在師參謀長薛宗華的率領下,於21日黃昏進至鴨池河。
鴨池河渡口是非常險峻的一個渡口,江對岸有敵人一個團的兵力防守,在此強行渡江傷亡必大。於是,部隊繞道至鴨池河以南二三十里之白貓河,此處水較淺,岸坡較低平,敵人在此處的防守也較薄弱。第141 團迅速渡過江去,搶佔灘頭陣地,掩護後續部隊透過。
第47師在三天之內連續進擊270 餘里,跨過四條河流,於24日佔領由黔西至畢節公路上的羊腸壩,切斷了黔西之敵西逃之路。25日凌晨,第47師先頭部隊進抵大定,將睡夢中的一股敵人消滅,俘虜國民黨軍第49軍參謀長饒啟堯。
24日,第46師第137 團以強行軍到達烏江上游青安壩對岸的渡口。這是地勢相當險峻的一個渡口。這裡江面雖然只有百十米寬,但水流湍急,暗礁密佈,舟揮很難橫渡。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渡江工具。
面對著滔滔江水和上級交給的艱鉅任務,第137 團進行了緊急動員,各連紛紛召開“諸葛亮會”,發揚軍事民主,討論渡江的辦法。在討論渡江工具時,有人提出了利用行軍鍋渡江的方案,這一建議乍一提出,立即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與嘲笑。可是除了行軍鍋,確實再也找不到其它可資利用的渡江工具了,於是第137 團的幾位領導經過研究,決定採納這一方案。
十分鐘後,全團各連隊中比較像樣的行軍鍋便集中到了江邊,一共八個,正好分作兩排。戰士們將鍋與鍋之間用繩子綁好,然後在四周捆竹子,再在尾部固定一塊木板當舵,一艘簡易的“衝鋒舟”便做成了。
夜晚,由二機炮連副連長董成毅為隊長的七名勇士,乘上“衝鋒舟”向對岸劃去。第一次失敗了,又來第二次,在離對岸兩丈多遠時,七位勇士跳進波濤洶湧的江中,奮力向岸上游去。
偷渡成功了!董成毅率領六壯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襲佔青安壩渡口,奪取了船隻,並消滅了渡口附近的國民黨守軍。
25日中午,第137 團全部渡過烏江,並乘敵不備插向縱深,完成了任務。從此,“八口鐵鍋渡烏江”在二野部隊中傳為佳話。
28日,第5 兵團第16軍解放了黔西北重鎮畢節,截斷了四川國民黨軍企圖逃往雲南的退路。
與第5 兵團強渡烏江、佔領畢節的同時,北線第3 兵團指揮第47、11、12軍渡過烏江後,分東、中、西三路,向正在撤退的宋希濂集團及羅廣文兵團展開攻擊。11月25日,第12軍一部攻佔南川,切斷了國民黨軍西退綦江的道路,主力在和順場、九里漕等地重創羅廣文第108 軍第241 、242 師。經數天激戰,至26日宋希濂集團主力被殲滅於南川以北地區,解放軍俘虜3 萬餘人,羅廣文兵團被壓迫於冷水場、龍潭地區。
鑑於北線形勢發展迅速,羅廣文兵團西逃已不可能,二野劉鄧首長遂改變了等待第16、10、18軍迂迴到宜賓一帶後北線部隊再渡江北進的原議,決定北線部隊於長江南岸殲滅羅廣文兵團後提早北渡長江,包圍或相機佔領重慶。
為此,劉鄧於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