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1/4 頁)
【146】誰想當皇帝???
豪格在兩黃旗大臣的支援和慫恿下也積極展開活動,派人到鄭親王濟爾哈朗府中告知兩黃旗大臣已定:立肅親王為君。
為報答皇太極的深恩厚德,濟爾哈朗必定主張立皇帝之子以表達自己的耿耿忠心,因此同意兩黃旗的意見。但他是主持朝廷日常政務的重要人物,必須顧全大局,提出尚需與睿親王多爾袞和諸王商量。
與兩黃旗大臣活動幾乎是同時,兩白旗也在積極奔走計議。他們聽說兩黃旗要擁立豪格,堅決反對,都說:“若立肅親王,我等都活不成了!”一致擁戴他們的旗主多爾袞。當多爾袞在朝門坐帳中辦公時,豫親王多鐸、武英郡王阿濟格甚至長跪不起,請多爾袞即尊位,並說不僅兩白旗大臣、諸親戚好友,就連其他旗的人都屬望於多爾袞。多爾袞卻不像豪格那樣胸無城府,他端坐不動,並不應允,反而說:“你們這樣做,逼得我只有一死而已。”
多爾袞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對擁戴他繼大位絕非不動心。但他素來謹慎多謀,善於審時度勢,想必濟爾哈朗已經來找他商量過了,為了打破兩白旗與兩黃旗各自堅持己見的僵局,多爾袞親自來到三官廟,召見了兩黃旗大臣中的主要人物索尼。
索尼的回答很堅決,堅持“父死子繼”的原則,似乎沒有商量的餘地,他說:“先帝有皇子在,其他的我一概不知道!”
本來,歷史上索尼的回答是::“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口氣雖然堅決,“必立其一”,內容實際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想來兩黃旗也已知道兩白旗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的訊息,對自己的立場做了一定的修正,後退了一步。
歷史上當時的情勢是,原來的天子自將上三旗,顯然擁立皇子;兩白旗則堅持擁立皇弟;代善的兩紅旗處身事外作壁上觀;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傾向於上三旗。
這中間還有一股十分重要、往往被忽略了的力量,兩黃旗立場的修正,也許正是這股力量的作用。這力量來自鳳凰樓下高臺五宮,來自身為大清國母的尊貴的皇后哲哲和皇妃布木布泰。宸妃海蘭珠病逝後,五大福晉只餘下四位,皇太極再沒有選新人來入主東關睢宮。皇太極病逝時,後宮當屬蒙古博爾濟吉特的天下。對於誰來繼承皇位的問題,後宮當然也非常關心,其程度決不亞於激烈對峙的兩黃旗和兩白旗。她們當然主張立皇子而不是皇弟。
此時由尊貴的五宮后妃所生的皇子只有兩個,一個是莊妃布木布泰所生的皇九子福臨,這年剛剛五歲多;另一個是西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所生的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這年還不到兩歲。因為皇后哲哲無子,按皇子貴盛的等級而言,福臨和博穆博果爾是頭一等,地位高於豪格,更高於其他側妃庶妃所生之子。以貴而言,皇九子、皇十一子最有資格繼位。就皇后和宮妃的自身利益來說,她們也決不希望與她們毫無親緣關係、今年已經三十四歲的豪格繼位,因為那顯然會使她們永遠被遺棄在冷宮養老,度過淒涼的餘年。而在皇九子與皇十一子兩個孩子中,無論是從年歲還是從起主導作用的皇后哲哲的傾向來說,中選的必然是莊妃之子福臨。
兩黃旗旗主皇帝本人去世,尊貴的皇后還在,皇帝皇后同是主子,旗下大臣都是奴才,兩黃旗大臣怎敢違逆皇后?再說兩黃旗及正藍旗這天子自將的上三旗,在繼位問題上,與皇后皇妃有最大的一致處:立皇子。至於立豪格還是立福臨,對上三旗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兩黃旗大臣們或是被召進鳳凰樓,或是得到後宮之主派人送來的懿旨,向他們指出:兩白旗堅決反對豪格繼位,如果兩黃旗依舊堅持,將會產生僵持不下甚至內亂的後果,不如就立福臨,可以兩全。
這就是當多爾袞在三官廟召見索尼時,索尼態度變化的真正原因。上三旗態度改變,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會跟著改變。
但是,歷史已經被宋友亮改變了,孝莊太后那一脈的蒙古后妃勢力被剷除,剩下的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娜木鐘雖然是蒙古阿巴亥部郡王頷齊格諾顏之女,但是她沒有孝莊太后布木布泰的智慧和魄力。而且當年的布木布泰內有兩黃旗的支援,外有科爾沁蒙古的助力,才磕磕絆絆地把福臨扶上了皇位。
於是,這股本該被用來平衡多爾袞和豪格的中間力量被抽走了,多爾袞和豪格之間再無任何妥協的可能,一場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將無法避免。
大明崇禎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在赫圖阿拉的汗宮大衙門金鑾殿上,一場決定建奴命運的議政會議在緊張的氣氛中開始了。
在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