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4 頁)
悲鳴後,終於歸林而去了。整個山巒、曠野又恢復到了它原來的那份沉默之中。“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岡”,即平頂的山岡。其建築為一城一郭式(內外城式),城垣由土、石、木雜築而成。
據史記載,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當年建了6座城池,分別分給自己的6個兒子,其中福滿的第4個兒子叫覺昌安,也就是努爾哈赤的祖父,分到的城池就是現在的赫圖阿拉城。1559年,努爾哈赤誕生於赫圖阿拉。作為滿族和清王朝的龍興之地,赫圖阿拉,是大清歷代帝王心中的不可替代之聖地,龍脈之所在。所以隨著清王朝的興盛、發達,而日漸被尊崇和重視。不僅在此設府設廳,還派兵駐守。清太宗皇太極更是尊赫圖阿拉為“天眷興京”。
九月的一天,皇太極再次來到赫圖阿拉城下時,心情是壓抑的。
建奴雖然控制了整個東北地區,還征服了遼闊的蒙古草原,可是地廣人稀,境內人口過萬德大城屈指可數。不過瀋陽、遼陽、廣寧罷了。現在,瀋陽和遼陽被宋友亮屠城,廣寧又不適合作為臨時的都城,搞得皇太極不得不狼狽地返回赫圖阿拉。
興兵復仇的呼聲一lang高過一lang,但是在皇太極的努力下,各旗們還是同意等過了秋天,收了秋糧之後再報仇。於是,濟爾哈朗的鑲藍旗繼續在義州屯守,監視錦州的祖大壽和洪承疇。多爾袞的正白旗駐守廣寧、代善的正紅旗、鑲紅旗鎮守蓋州和復州、由於多鐸戰死,由阿濟格掌握的鑲白旗鎮守海州、豪格的正藍旗駐留在盛京和遼陽一代,負責兩城的善後工作。而皇太極自己則率領兩黃旗駐紮赫圖阿拉。
皇太極邁著比心情還要沉重的步子走進了汗宮大衙門。汗宮大衙門是八旗的誕生地,又稱金鸞殿,尊號臺,是赫圖阿拉的心臟所在,位於古城北側的高岡上。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11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把滿族原有的黃、白、紅、黑4旗中的黑旗改為藍旗,並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共8旗。此年的正月初一,58歲手握“八旗”的努爾哈赤,雄心勃勃的在赫圖阿拉汗宮大衙門內“黃衣稱朕”,自稱為汗,大金國因此而生。從此一個嶄新的、宏偉的清王朝的第一都城——赫圖阿拉便依天聳立在關東的大地上,同時一個進兵中原,一統天下的霸念在努爾哈赤腦海中醞釀而成了。
皇太極走進大殿,一眼變看見正中央是努爾哈赤當年登基稱汗的寶座,寶座前是努爾哈赤批閱奏摺的龍書案,在龍書案的東西兩側有鶴銜蓮花蠟臺、燻爐和香亭。寶座左右兩側擺放著8旗。
皇太極的步子愈發緩慢和沉重起來,他情不自禁地走到與汗宮大衙門相鄰的汗王寢宮。寢宮共分4間建築。東一間是努爾哈赤與心愛的大妃阿巴亥住的寢室,設南、北二個的圈炕,中二間是汗王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西間是努爾哈赤16個嬪妃合住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對面炕擺有炕桌、火盆是汗王吸菸品茶的地方,西間有南、北、西3面相連的萬字炕,滿語稱它為突瓦,它有兩個作用,一方面可以解決坐臥起居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透過炕面散熱來取暖。可謂一舉二得,實用而方便。但16個嬪妃合住一個房間,細想起來卻感覺有些蹊蹺而不可思議。
走著走著,神智有些恍惚的皇太極忽然發現自己不知怎麼的就走到汗王井邊。汗王井位於內城中部,正白旗衙門岡下西南方,為赫圖阿拉城內惟一一口水井。三百多年來,城內軍民皆用此水,故有“千軍萬馬飲不幹”之譽。因努爾哈赤在此城“建元稱汗”,故得名“汗王井”。據清代野史記載,努爾哈赤曾掠奪了數以千萬計的黃金、白銀以及大量的珍寶財物。由於滿族當時是遊牧民族,對食物、財物有著強烈的儲備意識,所以,這筆數額巨大的寶藏被秘密地運到了當時的大金國都——赫圖阿拉,並藏在了一口名日汗王井的古井內。
因為盛京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重建盛京需要大量的金錢。皇太極要報仇,需要藉助蒙古諸部的力量,這也需要金錢來籠絡。總之,皇太極現在繼續一大筆錢。盛京府庫裡的錢財恐怕是被明軍給搬走了,就是沒有搬走,壓在廢墟下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清理出來的。
“對~~父王啊~為了大清江山,為了將您的遺願發揚,就恕我不孝吧!”皇太極在汗王井的大理石井欄圈上拍了一下,“來人吶,給朕挖~~”
生前,努爾哈一心想把王位傳給多爾袞,但其一死,汗王之印,卻落在8子皇太極的手上。皇太極雖然得以繼位,但國庫中的金銀財物,卻依然掌控在阿巴亥的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