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部分(第2/4 頁)
。
他對著《申報》的專欄記者說道:“我是中國人,我當然希望我們祖國大地上不要再有戰爭!清廷從開國到現在也有兩百多年了,我先不對它給我們中國帶來了什麼積極的影響發表評價,也不說它簽署了多少加深我們同胞苦難的條約我就事論事,現在清廷皇族因為自家矛盾導致分成了南北兩個朝廷,也出現了兩個皇帝!我認為,按照國際慣例,皇族的糾紛不應該擴大到全體老百姓頭上,現在已是十九世紀,馬上就要跨入嶄新的二十世紀!我們不應像以前的皇朝那樣,把皇族的鬥爭擴大到國民的生活裡!所以我認為,戰爭必須停止,清廷的皇位應該由雙方代表坐下來,用文明的手段來協商解決!嗯,作為一箇中國人,我不客氣地說一句,清廷皇族,你們面對外國列強,不是已經習慣了坐下來談判嗎?那為何面對自己同胞時不能收斂起殘忍,和平解決呢?我們中國人,不能窩裡橫,對同胞下狠刀子,有本事,衝日本人撒去,衝那些曾經欺凌過我們的歐美列強撒去!”
龍灝這段話,經過主編潤色之後,立刻變成報紙專刊,發遍大江南北。
讀過這期《申報》的人都不住點頭:對啊,仔細一想,朝廷也真無能,打起我們漢人來就一身帶勁,可一碰到洋毛子就全部變成了軟腳蟹!
我強烈贊成鍊金國王說的話,有本事,拳頭向列強、向小日本砸去啊!打老百姓算個球本事!
報紙經過前面近一年的推廣,已經成為了引導國內輿論的重要手段。
這個時候的中國人非常淳樸,認為報紙上所說的就是真理,沒有假話。
這與後世某個年代,人民認為朝廷臺裡的廣告也是貨真價實是一個道理。
獲得了大多數人民的認可,北清和南清兩個朝廷,在奧匈帝國和鍊金國有意無意地推動下,終於在五月六日,在開封府開始了和平談判。
北清出馬的是剛剛被釋放出來的李鴻章,而南清這邊,則是張謇。
571, 皇帝也要選舉
張謇可比他的老師翁同龢幸運的多,光緒帝被軟禁,翁同龢也被趕回了老家,可張謇卻先一步來到了南京,等到光緒帝被救出來,他就被委任為三品官員。
這次談判,南清其實無人可用,也無人毛遂自薦,最後,差使就落在了張謇頭上。
張謇其實是不想來的,他雖然是文人,但還是主張暴力解決‘皇位’問題。
眼前這個和談,他心裡是不屑一顧的,從裡面,他分明看到了龍灝的‘陽謀’。
這個鍊金國王,心思可真不好!
他阻止了兩個朝廷一決勝負速定江山的局面,反而透過輿論,把兩個皇帝硬推到談判桌上這就是在變相告訴世人,兩個皇帝都是合法的!
這是要把光緒爺置於何地?
這是要我大清江山在事實上分裂嗎?
此人,其心可誅!
和談和談,談的越久,兩位皇帝隔江而治就成了既定事實。
那樣的話,我大清實際上就已滅亡了啊!
張謇窺出了龍灝的部分想法,不過他卻對此無能為力。
和談期間,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數次提出無理要求,意圖激怒李鴻章,將這個和談搞砸。
不過,李鴻章經過幾起幾落之後,城府和修養何其深厚,張謇的手段,在他眼裡就跟頑童的調皮招數一樣幼稚,所以俱是一笑帶過。
李鴻章的‘太極’使出來,弄得張謇招招如同打在了棉花糖上,根本找不到機會毀掉這個和談。
想來也是,李鴻章參加的國際和談何其多,經驗之豐富,絕對不是初出茅廬、還略顯稚嫩的張謇能應付的!
談判的結果,自然不是一場會議就能定出來的。
但張謇離開開封府時,卻已知道基調不可更改,那就是。宣統帝和光緒帝,在龍灝的刻意渲染下,都是正統合法的皇帝。
或者說,是‘預備皇帝’!
北清南清和談期間。龍灝在開封府舉辦了一場演講,他對廣大國民這樣說道:“世界上,國家的發展趨勢是民主,無論是君主立憲,還是聯邦共和,都離不開‘民主’二字!我對民主是這樣理解的,民主民主,就是以人民為主,讓人民當家做主!我內心裡是希望中國不再有皇帝,但考慮到歷史原因。清王朝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大家都習慣了,所以這個皇帝不是說不要就能不要的,這得有個過程!這次出現兩個皇帝,一南一北隔江而望。我覺得就是一個好的契機,藉著這個契機,可以讓我們中國人民當一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