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3/4 頁)
愛樂之心,而對不喜歡的討厭的事物產生忿憎感;又因為貪愛與瞠恚,助長了痴愚。因為它們我們的心靈外觀扭曲。
我們常常會說“我覺得”、“我認為”、“我可以”等等這樣的話,這就是由痴愚、貪愛、瞠恚三毒構成的每時每刻的我執。我執,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或者自我意識太強,或者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等等。有情眾生為了滿足自身的而做下或善或惡的業,如此種種造成了眾生的苦難。
《圓覺經》裡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只要有恩愛貪慾,就逃不出輪迴。輪迴是生與死不斷迴圈的過程,印度人認為處於輪迴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因為生靈要接受永恆的輪迴,在世間遭受每一期生命的痛苦也就是無限的,在佛教看來,長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輪迴之中,唯有無生,才能從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來,才是究竟常樂的清淨生命。
佛教的最終目標,是解脫,超越,自由,或涅盤,佛教希望人們能夠從現實的苦難之中,達到自由和解脫的“涅盤”境界。涅盤是超越現象無生無滅的一種精神境界。所謂無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輪迴,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那麼怎樣才能超越輪迴呢?
那當看清六道輪迴之苦,併產生出離之心,“汝當求出離,得此佛說教。以恆堅實志,奉行次法規。如象推草寮,摧破死主力。當捨生死輪,滅苦盡無餘。”修持佛陀開示的法教,便能將煩惱如草屋般摧毀,進而除去我執,打破自我中心的迷思,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佛陀開示的法教即為戒、定、慧三學。戒,是一種規則,它能幫助我們戒掉不良的習氣、不好的行為,幫助我們遵守一定的人生規則,使我們獲得幸福;定,就是心專注一境,同一時間內專心致意做一件事;慧,表現為正知正見,瞭解事物的本來面貌。戒、定、慧三學,是清治貪瞠痴煩惑的利器,是使人們逃出生死苦海的法門,是我們求得解脫的道路。由於戒行的精嚴,正知而住,使心不為五欲之境所動,由此進而修定,由修定而離欲,依定而發慧,有意便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而得到解脫。
有人提出,之前已種下惡業,如何解脫。對於過去已然造下的種種惡業,可以藉由福德智慧的廣增來轉化,福德從行善來,智慧由修道得,所以《優婆塞戒經》雲;“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即使是造了五逆十惡的人,若能於臨命終時,至心稱念阿彌陀佛,令聲不絕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下晶下生的蓮華之中。此外,禮懺誦經也是佛教特有的修持法門。
那麼輪迴的存在對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對生命有什麼意義呢?
似乎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來生,我一定會”從這句簡單的話可以看出人是相信輪迴的,而生命的輪迴給人以希望。人的生命不止只有短暫的幾十年,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下一期又開始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綿延不絕,希望無限。“好比燃燒薪木,一根木柴燃盡了,再加上一根,一根一根地新增,雖然木材各不相同,但是火焰能夠不停地延續下去,薪盡火傳。”生命的輪迴,給人的心蓋上一座房子,約束淨化人的心靈。當有情眾生“確信業報由各自負責”才不會像賭徒那樣,不計後果押注,恣意揮霍自己的人生,也不會受到外界的種種誘惑,種下惡業。善惡自造,苦樂自招心不敢如野馬,任性而行。
生命的輪迴,給人精神上的寄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輪迴面前,即便是天上的“神”也不能脫離“業”,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達到平等的境界。不管你是俯看眾生的達官貴人也好,還是跪坐街頭以行乞為生的乞丐也好,都不可能避免的進入六道輪迴中。而在輪迴中,神無權主宰人的下一世生命,而是由人自己的業力所決定,根據人自做的業力,而產生千差萬別的苦樂果報。從乞求神靈賜福予我們不要降禍的神權控制中超脫出來,主宰我們的是自身的業力,神不能給我們幸福,也不能剝奪我們快樂的人生,自己才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的掌權者。
有了輪迴,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短暫的塵世生命才有了著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會讓現世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會更加謹慎。有了因果輪迴,這個世界就會少了許多惡,肆無忌憚的貪官汙吏就會少很多,盜賊詐騙就會少很多,就會少了爾虞我詐、爭名奪利,多了行善積德,現世就會變得美好一些。
“在想什麼呢,小壞蛋?”見到楊毅豪想得這麼出神,陳蕭雪忍不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