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中共在叢林湖泊間則採取古代中國農民和土匪慣用的戰法― 小規模的遊擊以及在某個特定地區內同農村居民結合在一起。不過,在江西,曾有十多個中共軍隊指揮員一度表現出單純的軍事思想。他們中有些人曾在莫斯科學過軍事;有些人吸收了蘇聯的軍事思想。毛澤東則在當時就同他們相反,他始終熱烈地主張動員農民群眾進行“全民戰爭”。
總的說來,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有批軍事指揮員專心致力.J =專業化、組織工作和軍隊的紀律。他們根據需要擔任了政治和軍事的領導職務。在中共發展到奪取全國政權時,他們中的、一些人分別指揮著五個野戰軍:即第一野戰軍在西北,由彭德懷領導;第二野戰軍在西南和中原,由鄧小平領導;第三野戰軍在華東,由陳毅領導;第四野戰軍在東北,由林彪領導;第五野戰軍,也稱華北野戰軍,由聶榮臻領導,在北京夭津地區。這些野戰軍都有某些地方基本部隊,某些指揮的連續性,以及某些共同的經驗。本來這些搞得不好都會形成“山頭”或“幫派”,以至於互相爭鬥。但是中央軍事領導(毛、周、彭和其他人)審慎地調換人員,防止了幫派主義的發展。那些政治領導人本身也擔任過指揮員,知道怎樣維護統一。
到了加世紀60 年代,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雖然人民解放軍主要負責抵禦外國列強的國防任務,但在國內卻同時擔當著支援政治機構的基本角色。全國大約有38 個“主力”軍,分駐在全國11 個軍區。這些主力部隊是相對於地方部隊而言的。地方部隊分佈於28 個省軍仄,它們裝備較差,{仁要負責地方防務,例如動員民兵和生產建設兵團。民兵分佈在全國各地,不是作為野戰軍訓練的。人們記得晚清帝國有一種叫“綠營”的軍事組織,就是以小部隊分佈在各個地方,以維持地方秩序,很少動員起來作為統一的作戰力量。“主力”的作戰功能是交給“八旗”,即滿、漢和蒙古正式編制的部隊完成的,平時完全不參與民問生活,而是主要用之於譬如乾隆時期鎮壓中國邊境的“七大戰役”之類。
正像過去軍事總攬於皇帝之手~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權力掌握在主席兼三軍總司令手中,他同時又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在中共中央軍委之下,設立一r 三個基本部門,即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後勤部。另外一個類似帝制時代的做法是安排部隊耕種一些田地並經營一些工業生產,使他們達到某種程度的半自給狀態,多少有點像古代的屯墾制度。
軍隊的平衡和控制,統一由中央軍委下面的總政治部負責,它掌管全軍的黨和政治工作;總參掌握整個指揮系統;後勤則隸屬國防部,掌管全軍的軸重、供應和行政事務。周恩來總理原來就是蔣介石的黃埔軍官學校的政治部主任,他是人民解放軍中很多軍官的老師和前輩,他的學生中有幾個是在“十大元帥”之中。結果是黨滲入在解放軍的各級領導之中,他們中間很多都是共產黨員。
我們在前一章中已經講到林彪兼任了國防部長,武裝部隊在他的下面已經十分政治化了,足以形成毛澤東從下面搞革命的主要支持者。在這個形勢下,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各主力軍雖各自由其本軍的政委領導,但各省軍區的部隊則聽命該省省委書記及其他領導人領導。這樣,各省省委第一書記通常兼任軍區的政治委員。這種政治軍事的控制網路,在兒方面發揮著它的作用,其中一個便是每年徵兵,即從以刃萬應徵人員中選拔新兵。人民解放軍已成為農村人口向社會上層升進的一個主要渠道。一個人伍的新兵,經過嚴格的體檢和政治考試,被錄取後就接受訓練,有當黨員的機會。這樣3 年至5 年服役期滿,便會變成他本地社會的,一個領袖。新兵是全國各地按分配的指標選拔而來的,一般是初中畢業生。合格男子大約10 %被錄取參軍。軍隊成了一個極大的訓練營地,是培養中國共產黨後備軍的重要泉源之一。自l949 年以來已有差不多1500萬人從人民解放軍中轉業出來,而且每年還有差不多50 萬人繼續轉業。通常他們都可以轉人較好的工作,並且受到社會上的優待,被認為是政治上可靠分子。這樣各地人民解放軍多滲人政府機構,特別是公安工作和民兵組織中。武裝民兵大約共有700 萬到900萬人,他們每年受3 星期至6 星期的軍事訓練。在他們背後還有l 500萬到2000萬基幹民兵,他們每年受幾天軍事訓練,通常不帶武器。
這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發揮了作用的軍事結構。在大躍進已經造成經濟災難、人民和黨計程車氣大為低落之後,林彪和他屬下的各地人民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