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魏略》、一為《魏書》
魏略曰:真本姓秦,養曹氏。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興平末,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魏書曰:邵以忠篤有才智,為太祖所親信。初平中,太祖興義兵,邵募徒眾,從太祖周旋。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
初看兩段註文曹真父親一會說為袁術部黨所害,一會說為黃琬所害,且時間一為興平、一為初平,頗有糊塗之感,不禁懷疑作者亂寫。但是無論《魏略》作者魚豢還是《魏書》作者王沈,他們都是和曹真同一時代的人,而且都是一殿之臣。故此兩書在在這問題上出錯的可能不大。故此仔細看下,才知道說的是兩人:
《魏略》之“伯南”已經明言姓秦,當為曹真生父。
《魏書》之“邵”則為曹操從兄弟,是為曹真養父。
但是即使如此,史家對次兩段真實與否質疑頗多,
一、《魏書》曹邵之死:
魏書曰:邵以忠篤有才智,為太祖所親信。初平中,太祖興義兵,邵募徒眾,從太祖周旋。時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獨遇害。
此段疑點有二:
1、時間問題——按《後漢書》、《後漢紀》等書,黃琬與中平六年九月為司徒,故此不可能於初平年對付曹操。
2、地點問題——曹操於兗州陳留己吾起兵,怎麼會在豫州被黃琬加害。
3、動機問題——黃琬為漢名臣,後亦為董卓餘黨進犯長安時所殺,為何要加害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曹操?
以上三條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時間、地點問題,可參看《三國志,武帝紀》:
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從上可知道兩點:
1、曹操東歸出關時,董卓尚未殺何太后,按《後漢書》,董卓於是年九月丙子,殺皇太后何氏。故此曹操在九月前何太后被殺前早已經東歸出關。而是時黃琬還未被任命為司徒。①而曹操起兵也不是初平年,而是中平六年十二月。《魏書》雲初平起兵,那是因為初平年間,關東諸侯群起結盟討伐董卓,《魏書》把曹操興兵算入這裡,但其實在上一年曹操已經著手招兵買馬了。故此時間無誤
2、《三國志》雲:“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既然說散家財,當時曹操倉皇逃出洛陽,連側室卞夫人和門客都沒帶,當然也不可能帶著家財。要散家財,也得先回到老家沛國譙縣,變賣家產。沛國譙縣屬豫州,故此地點無誤。
而黃琬為什麼要對曹操起殺害之心,其實黃琬時為豫州牧,史書描述當時豫州:
又為豫州牧。時寇賊陸梁,州境雕殘,琬討擊平之,威聲大震。政績為天下表,封關內侯。(《後漢書、黃琬傳》)
可見黃琬為豫州牧,其主要精力都放在討伐賊寇了,當時曹操從弟曹仁“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看來在黃琬眼裡,曹仁無疑也是使得“州境雕殘”的寇賊之一。而隨著曹操回家,諸曹、夏侯都先後帶著家兵、黨羽匯聚在曹操旗下。是時董卓還未必殺害何太后,只是廢了少帝;關東州郡牧守也沒起兵。曹操此舉在地方官黃琬眼裡無異聚眾謀反。
而《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卓遷太尉,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更封郿侯。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鈇鑕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從上可見,黃琬既然應董卓控制的東漢政府所徵召為三公,又和董卓一起為當時黨錮之禍計程車人平反,可見當時黃琬是認同董卓的。相比一邊是要平反為宦官迫害士人的董卓,一邊卻是在自己轄境內招集兵馬的宦官子弟曹操。以黃琬的立場,當然來個雷霆手段抓捕曹操一黨。關於此役,除了《魏書》記載外,《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七《曹操別傳》另有記載:
拜操典軍都尉。還譙、沛,士卒共叛,襲擊之。操得脫身亡走,竄平河亭長舍,稱曹濟南處士。臥養足創八九日,謂亭長曰:“曹濟南雖敗,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車牛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