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綜合性醫書之論針灸者更多,如《聖濟總錄》在統一經穴排列順序,為經穴理論的條理化、系統化、規範化奠定了基礎;而針灸專家和一般醫學家兼長針灸者更多,其中影響較大影響者有王惟一、許叔微、王執中、竇村、莊綽、聞人耆年等諸多醫家,他們對針灸學之貢獻,使兩宋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一)針灸學說與理論的發展
王惟一在針灸臨床和教學中,十分重視經穴的規範化,公元1206年他撰寫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次年又主持鑄造了針灸銅人兩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共記載腧穴657個,其中青靈、厥陰俞、膏盲俞、靈臺、陽關等穴是新增加的穴區,穴位排列兼採《針灸甲乙經》和《千金方》之長,即有按十四經脈循行排列者如卷1、卷2亦有四肢按十二經次序排列,其餘穴位則將人體分為偃、伏、側、正四個面進行敘述,頭部、面部、肩部、側頸項、側肢,側肋等,則按部位論述。根據文獻記載,銅人體同成年男性,青銅鑄成,軀體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能夠開啟,腔內五臟六腑可見;體表則刻14條經絡循行路線,且經絡上穴位悉備,穴位與體腔相通,教學時,是針灸學生等學習針灸經絡穴位的依據;考試時,體表塗蠟,使穴位、經絡被覆癧之後,孔穴亦即被蠟所堵,再向體內注入水銀(一說注入水),令被試者選穴針刺,若取穴有誤,則針不能入,如果取穴正確,則水或水銀從撥針後之針眼中射出。能使針灸得到普及推廣,他還將《鋼人腧穴針灸田經》刻於石碑,鑲於仁濟殿四壁,每壁一卷,剩餘一壁則另刻《穴腑都數》一卷補入,立於大相國寺以廣傳播。
王執中撰有《針灸資生經》他很注重經穴考證,死孔穴的、部位、取法、針刺深度、刺灸禁忌以及少數經外奇穴等都運用古籍記載加以分析比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王氏對經穴規範化也作出了貢獻。
《聖濟總錄》雖非針灸專著,但作者對經穴排列順序、經絡與腧穴關係作了較大調整,不僅將354腧穴全部歸屬十四經脈,並根據《靈樞,經脈》的記述,依經脈行走方向作了重新編排,對奇經八脈除任督脈以外的六脈所屬穴位逐一作了說明,儘管尚有部分經穴的排列次序與經脈循行分佈不符,但總的來看,為經穴的系統化、規範化奠定了基礎,對後世影響較大。
二)臨床針灸術之發展
王執中在《針灸資生徑》**收載各科疾病195種及其附屬各症,併發揚了唐代孫思邈的針藥並重思想,書中有關疾病治療針藥兼用者比比皆是。王執中對灸法敘述亦頗豐富,有四花穴法、灸痔法、灸腸風法等。
此外,宋代醫家中有偏重灸法者和專精灸術者,因而擴充套件了灸法在臨證治療中的應用。如許叔微在其陰證用灸、灸補腎陽等理論指導下,對陰病轉腹痛、陰毒漸深候、陰毒沉困候專用灸治取得良好療效,南宋醫家竇材是偏重於灸的醫家。他臨床注重溫補脾腎,慣於灸命關、關元以補脾腎,目的是扶陽,將灸法灼艾提到了相當的高度。此外他也將灸法用到了預防保健,提出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以保健攝生。
兩宋期間以灸法為主較著名的醫家尚有莊綽和聞人耆年。聞人耆年著有《備急灸法》,記述了二十二種病證如癰疽、腸癰、疔瘡、突發心痛、小便不通、溺水、自縊等的灸治法將灸法推廣到急證治療方面,因而很有特色,且各病灸法均附有插圖,對推廣灸法有積極作用,其中如難產灸至陰一法,現已擴大應用到治孕婦胎位不正,有較高的轉胎率,說明其實用價值之可靠。
三)推拿術在民間流傳
宋代,由於受封建禮教之束縛,按摩術不如唐代興盛,在宋太醫局中還取消了按摩科,更影響其術之發展。但由於按摩術之驗、便、廉,受到人們之信賴,因而在民間流傳仍廣,特別是自我按摩術受到重視,此期按摩術開始在兒科治療中發展,這也反映到官方和私人著作中。
如宋代《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中均有關於按摩術之記載,前者記述了以膏摩法治療小兒疾病,後者對按和摩二者之差異及適應證作了詳述。民間流行之導引、按摩資料亦頗豐富,如名醫龐安常用手法拊摩配合湯溫腰腹間處理一難產七日之產婦,使產婦順利產下一子,並母子平安;另一民間醫生趙三翁以按摩為業,往往為人“按摩,疾病立愈”等。在《醫說》中記載了民卒藉助一竹管自我按摩,每坐則置竹管於地舉足搓滾,治癒了骨折至腳筋攣縮不能伸之後遺症,此外如按摩湧泉穴法,使身體健康不染瘴疫,以及摩擦兩手掌,使熱以摩面、拭目、摩發,“令人光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