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1/4 頁)
北京沒有了選擇,在現在這個時候如果冒然發動對印戰爭拔掉這個美國走狗倒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可歐洲人鐵定要反對。也對,在急需常規力量幫助歐洲人的時候,沒有理由地去和一個“未參戰國家”發動全面戰爭肯定會刺激歐洲人那可憐的神經,即便能夠獲勝付出的政治代價也必然不小。但是歷年來與阿三的舊怨也導致華軍43%的軍事力量被拖在南亞的土地上乾耗著,這不僅是北京的痛也更是歐洲人著急的地方,這65萬大軍中就算只有40萬參加歐洲戰場的話將不知道能夠對付多少的美國人。
歐洲聯盟下足了本錢和人力資源,試圖影響印度人至少保持中立,保守的估計,從開戰前的12月一直到印度國會表決的前一天,歐洲聯盟的三大情報機構按照規劃至少投入了400名以上的情報人員及關係客戶,花費了大約120億歐元的費用,大把大把的錢撒向各個黨派作政治捐款,試圖影響他們的觀點或者是投票結果,特別是兩大反對黨和獨立議員更是他們的主要目標。
不過,與美國人已經超過40年的經營相比,歐洲人雖然錢多可還是落了下風。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東方同盟,即便是作為主要反對派的國大黨也不敢在國民集體對華表示惡感的情況下支援參加歐洲一方,因為這將意味著與中國人處於同一戰線裡。就象國大黨自己私下也認為的那樣,“即便我們和歐洲在一起並且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那末,我們能夠得到什麼呢?”
因此,在印度國內的爭論中,實際上政府和反對黨在不參加歐洲集團都是沒有什麼異議的,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國大黨堅持認為,“雖然現在美國人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這是因為美國人傳統的海軍強國地位和地理優勢造成的,而這也必然將隨著戰爭的推進而逐步喪失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戰爭實際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聯軍三方的經濟總量是美國人的1。7倍,常規力量是1。5倍,科技能力上則與美國不相上下,那末最後的贏家肯定歐俄華聯軍。而我們把自己匆忙綁在美國人身上是極端不理智的行為,也是極為危險的,因為這將讓印度立即遭到華軍的進攻,我對我們常備軍能否擋住中國人的兇猛地面進攻表示全面的懷疑”
印度國內的部分民眾也這樣認為,這場戰爭的結果雖然未必就是美國人輸掉最後一條內褲並且灰溜溜地回美洲重新搞個什麼孤立主義,而且戰爭也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我們印度即便在美國人的幫助下保住了國土也將遭到嚴重損失,因為我們的兩大平原在殘酷的現代戰爭中都將遭到嚴重破壞,這樣的損失就是100年時間也是彌補不了,而我們的敵人~中國人最後損失掉的是什麼呢?是巴基斯坦的沙漠,還是緬甸的熱帶雨林,或者,乾脆就是喜馬拉雅山上的幾片雪?
他們覺得,如果在這場戰爭中印度能夠保持較長一段時間的中立並大力發展自己的軍火工業,像美國人那樣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獲得暴利是最符合印度的實際情況的,至於兩三年以後戰爭出現了轉折,那末再決定是否參加一方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這種思潮在印度中產階層中有一定的市場,也代表著部分歐華貿易集團的利益,有一定的政治基礎。
不過話就是說白了也沒有用,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一開始人民黨也是這麼想的,可美國人40多年的滲透,30年的執政生涯已經導致人民黨與美國有太多的牽扯,想保持中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特別是5月以後美國人急切地希望印度人參戰來拖住華軍的常規力量不去增援歐非戰場。
軍官團中佔據絕對優勢的親美派強烈要求對華開戰,對美及盟友的利益集團也開始鼓譟,人民黨內部的強硬派的逼迫,經濟因為戰爭遭到的損失都在一步一步地拉動執政當局最終靠近美國人。這是斯加利沒有辦法的選擇,美國人的最後通牒也在最後一刻讓斯加利在無奈之下用“卑鄙”手段來獲得國會的戰爭授權。
何況從6月初以後,華軍就在實際上準備逼迫印方最後選擇自己的立場,連續7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就是在炫耀武力,也在一次次地拉緊阿三的神經中樞。
若有若無的官方表態,似是而非的軍事演習,反正我不讓你的軍隊好過,不讓阿三獲得中立的“和平紅利”才是北京的最終意圖,一個危險的敵人,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阿三對自己的威脅實在太大,用戰爭手段來扼殺印度也是華巴緬三方的默契所在。
最關鍵的問題是,華軍從開戰以後一直都沒有使用自己的多數常規力量來支援歐洲人,自從遠征軍參戰以來,25萬地面部隊,4個戰鬥機團在以色列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