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第1/4 頁)
東部戰場,實際上阿三已經放棄了對堅守非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防禦信心。因為有太多的弊端,這裡距離同盟部署在緬甸歸屬南疆戰略區管轄的25萬精銳山地部隊實在太近了,在崇山峻嶺之中,阿三的所謂機械化部隊只能是敵人的小菜,因此,印度軍方也就把20萬正規軍都集中到古瓦哈締附近地區。他們的小算盤很實在,一旦戰爭打響將全面放棄東部領土,透過鐵路和公路全面撤退到百里古裡地區(如果可能將向北面的錫金髮動進攻),爭取把華軍堵截住百里古裡以東,以防禦絕對的核心區域~人口和工業相對集中的恆河平原地區。
海軍方面,華軍印度洋艦隊兩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5,巡洋艦6,主力驅逐艦28,常規攻擊潛艇15,核動力攻擊潛艇6,對陣阿三的兩艦隊(航空母艦2,巡洋艦8,驅逐艦39,常規潛艇29)及美國人的北印度洋艦隊即第33特混艦隊(一個航母戰鬥群,還有駐各島上的陸基戰鬥機約一個聯隊),總體實力上說,印美海軍水面艦支佔據相對優勢。
6月初的情況是這樣的,加上駐紮在卡拉奇和伊洛瓦底江的印度洋艦隊,東方同盟方面約125萬正規部隊(同盟直屬軍65萬,巴軍40萬,緬軍20萬整編部隊)將直接面對阿三的160萬正規軍及駐紮在中印度洋上隨時將提供增援的約3萬美軍,主力戰鬥機為900比1300,主戰坦克為800比1600。從整體上說,印美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是從戰鬥能力上評估就並非如此。
首先,印方200萬後備軍中編制較為整齊戰鬥能力較強的是55個獨立旅(約34萬),其餘部分中只有約12萬憲兵和20萬要地守備部隊有部分戰鬥能力,大多數的都只能是三線兵團而已,雖然裝備了部分重灌備,但均屬於淘汰下來的20世紀初期的美軍裝備,平時擔任一下警備隊還可以湊合,但要說具有什麼特殊的戰鬥力量就只能是婆羅大神才能夠做到的事情。
其次,由於東方同盟已經從陸地上三面包圍了阿三,印方只能在戰事發動以後立即主動放棄東面的領土以固守恆河流域從而爭取在西面集中兵力擊敗巴軍,進而全力威脅東方同盟的西翼安全達到調動華軍力量的目的。
這也是美國人給出的最直接的建議,也是印方必須吞下去的苦藥,因為按照參聯會設計的方案,如果不放棄東部的土地,那末守軍必然將被從緬方優勢地形展開攻擊的華軍迅速擊敗。美國人也給出了明確異常的結論,即便印方在這裡集結40萬大軍,也不能有效抵擋兩路出擊的華軍三週時間,真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這個包袱扔給中國人去背,畢竟那裡的印度教徒還是佔據優勢地位的,這不僅可以讓中國人負擔那裡居民的生活還將拖累住他們的兵力,從而給撤退和固守百里古裡的戰略通道創造出充分的時間。
要作出這樣的選擇也需要阿三拿出真正的勇氣出來,畢竟首先需要放棄的就是大約一億印度教徒,還有就是異常肥沃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地區。世界上當然沒有絕對兩全其美的計策,既然想要集中兵力首先擊敗西面的敵人就必須作出一點犧牲,這也是新德里需要付出的代價。
但是這個計劃也有一個弱點,全部的假設需符合三個條件不可,第一,負責守備百里古裡的印軍必須擋住華軍進攻至少一個月;第二,負責西集團的印軍必須完成對西部邊境的全面壓制,讓美軍有足夠的時間調集不少於5個師的地面部隊到達新德里地區;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地方是,孟尼兩國必須要保持絕對中立並拒絕華軍過路攻擊印軍。因為一旦東面的孟加拉國或北面的尼伯爾放棄中立立場,或者向華軍直接敞開道路整個印度的心臟將被華軍瞬間洞穿,美國人評估出來最危險的估計是,只要任何一個方向上出了問題,都將導致印度在3到5個月全面潰敗。
面對這樣的危險,美國人和印度人都不是傻瓜,阿三不斷威脅兩國,必須在戰爭中保持中立否則將給予全面打擊。但是,中國在戰爭爆發以後也必將要求這兩個國家給自己讓路,否則順便就要吃掉你(這兩個國家也的確是夠累的了,夾在兩大強國之間這還讓不讓人活不下去啊?)
和歐洲人的預測相反,在7月27日上午舉行的秘密會議上由673人組成的阿三議會下議院中竟然有141名現任反對黨和獨立議員“缺席”,實際負責監督議員表決的國大黨督導員驚訝地發現,原本由202組成的國大黨眾議院黨團最後只有區區97人到場。
缺席議員給出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的,比如什麼家庭有急事不能按時參加的有,最離譜的就是竟然有37人因為“被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