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2/4 頁)
得自己這裡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果然。
不出所料,當地時間上午9點,駐地泰國灣的華軍太平洋艦隊南海分艦隊以潛艇開路,巡洋艦和主力驅逐艦隊緩緩啟動向南,準備匯合馬來海軍力量前出南海。
四面漏風,這還是上帝保佑下的美國嗎?
美國人不是沒有反擊的機會。
戰爭開始以後印度人一直都在交戰雙方之間遊走,試圖獲得最大的參戰果實。背後的談判也在緊張地進行,歐美各自給出的價格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歐洲人對北京提出了要求,希望中國在此過程中保持克制態度,千萬不能“再過分地”刺激阿三導致出現“讓人不能接受的局面”。
對此,北京表示了理解。
當然,說歸說,做歸做,中國自然不能把國家安全寄託在印度人的信守承諾上,軍事部署和部隊微調一直都沒有中斷過,在緬、巴、藏三個方向上保持了60萬常備地面部隊和大量空海軍力量。
美國人則非常“誠懇”地表示,只要參加盟軍並且在戰爭中真正起到了一個“盟友應該承擔的義務”,將完全享受美國第一等盟友的待遇,不僅可以收回丟失掉的領土,還可以在盟軍的幫助下向北向東發動地面進攻。美國人給阿三描繪出來的前途是異常美好的只要有這個能力,哪怕打到太平洋沿岸去都是你的。
歐洲人自然不會落後於美國人,德國外交部長,時任歐盟外交委員會副主席海德森。博柯蘭在2月15日就十分大方地給新德里開出了價碼說,只要印度參加聯軍,戰爭結束以後將把整個中南印度洋,還有部分東非海面上的西印度洋群島國家包括塞席爾等地都給阿三。還幫助印度人深入“分析”說,“我們歐洲開出的優惠待遇是切實可行,經過努力也都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不是美國人那樣完全沒有可能的空頭支票”
這讓印度人有了一個比較廣闊的迴旋空間。
參加聯軍,比較好的條件就是人多勢眾,歐俄華同盟三方就佔據了世界上主要常規軍事力量的65%,還有經濟總量的60%,人力資源豐富,地域廣闊,在戰略空間上有很大的餘地,缺點就是在整個世界上的主要交通要道上都還有很大的不足,空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卻還被美國人壓迫著。
加入美國人嗎?
這是一個異常強大的海空軍力量,而且英美都是海軍傳統意義上的強國,雖然經濟總量上有一些差距,但從戰局的整體進展來說還有相對比較大的優勢。
對比!
反覆地進行對比!
是否參戰?如果需要印度參戰的話參加哪一方?還有什麼時候,又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參戰?這都要進行深入的對比和審慎的思考,新德里主要政黨和軍方都在進行自己的評估,試圖找到最符合自己的選擇。
然而,只要是個地球人,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得到,印度人絕對沒有與華方進行“真誠合作”的可能,畢竟是一個手下敗將,何況在2020年還在中國手上丟了不少的東西。而按照後來解秘的印度官方檔案來看,從12月到5月阿三實際上都還沒有最後選定自己的歸屬。
同樣,阿三國內也在不斷地爭吵和辯論。
執政的人民黨傾向於參加美國人,因為作為傳統的政治盟友,從2015年正式加入跨區域貿易聯盟開始計算,30多年的經濟貿易和政治合作,印度已經打上了太多的美國印記,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各個層面上印度99。99%都應該算是美國人的實際盟友。依靠語言,文化傳統和軍事合作,美英對其進行了大量滲透。從經濟上說,到2042年末,印度對跨區域貿易聯盟各國的貿易總量為16000億美元(其中對美雙邊貿易總額近8700億美元),佔印度全部貿易總量23000億美元的69。56%,阿三每年依靠對美及盟友貿易獲得了1000億美元以上的純利潤。
相比之下,印度對歐華俄為主導的“洲際自由貿易區”的貿易總額僅為不到5000億美元(在這裡面,主要都還是對歐貿易,對華貿易額非常可憐,還不到600億。對俄貿易因為俄方出於政治考慮不能出口武器以後在2019年就基本停止了)。
可以這麼說,在美國人的大力扶持下,印度人的經濟非常有起色(主要是因為起點比較低的原因),到2042年末,阿三的經濟總量是非常可觀的6萬8千億美元,是僅次於歐美華後面的第4經濟強國。
當然,阿三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人口基數過於龐大,而印度教的教義又不允許政府強制計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