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第1/4 頁)
”
可是吳大澂考慮得更大的是困難:“如今田德明從賊,湘南大亂,衡陽已不為我有,據奏報稱除柳賊數大股精兵逾二萬人外,又有會黨、叛軍數千名,四處襲擊我兵,現在各地兵勇自保尚無力,無力助我軍與賊決戰!”
“現在湘南無糧無餉,會賊橫行,是以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助我,故此”吳大澂說道:“我以為還是安穩些為好!”
他很快替自己找到了藉口,守湘南不若守長沙,長城工事險固,軍民甚多,民風剽悍,早些年太平天國就沒拿下長沙城,何況現在有會黨在長沙附近起事,自己要保得長沙不失。
他知道這兩萬兵是他最大的本錢,不容有失:“王老哥,我主意定了,你就別再說了!”
與潮水一般的開進不同,二萬清兵是小心翼翼地加快速度往回撤。
這也是湖南防線大崩潰的開始。
第二百一十二章 潰滅(上)
事實上,湖南防線的總崩潰來得比任何人想象都要早,就在吳大澂下定決心不戰而退的時候,王德榜已經誘出了這種味道。
王德榜是黑旗軍的手下敗將,從北越、瓊山、鎮南關到桂林,他是一路見證了黑旗軍的成功,但是即便是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作為楚軍名將的聲譽不降反減,所統領的兵力也越來越多,這就說明他在某些方面也是成功人士。
因此吳大澂下定了決心,王德榜也同意了先期撤退的決心。
晚清自從曾國藩參照紀效新書建立起湘軍來,在行軍速度就是有一種穩妥的辦法,每日最多行軍三十里或四十里,然後就地修築營寨,以防敵軍來攻擊,正所謂“結硬寨,打呆仗”,很少企圖在野戰中徹底殲滅敵軍--真正擔當野戰任務的,往往是一些被認為十分野蠻,軍紀不佳的部隊,如湘軍依賴鮑超,淮軍依賴程學啟,僧王依賴陳國瑞。
這種傳統一直遺留到現在的湘軍之中,這支部隊更是把曾國藩當年的經驗當作寶訓,每日固定三十里,決不多走一步路,一走完就立即結營自保。
可是王德榜卻是決心拋棄這種打算,他一出營就召集親信:“吳巡撫要率軍回長沙,我們立即走,爭取走第一個,不要理其它隊伍!”
王德榜原來就是全軍的後衛,現在把後隊轉前隊,難度並不大,何況王德榜本人還下定了決心:“我們的大炮、糧彈都屯在長沙,現在只有一些笨重的輜重,不要理了,全部負輕糧疾行”
就在各支湘軍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王德榜已經率四千所謂“能戰之兵”一路狂奔,以日行百里的速度朝著長沙前進,一路搶先徵集糧食。
而湘軍的主力是在第二天上午才陸續得到了撤回長沙的訊息,一個個都垂頭喪氣,生怕黑旗軍就這麼追擊上來。
只是他們一路往回走,卻遇到了大麻煩,王德榜的部隊已經先走過了一遍,他以為這些地區既然就要放棄了,不若最後撈上一筆。
抓壯丁的抓壯丁,徵集糧草的徵集糧草,還有人負責拉走騾子以方便大軍回撤,結果把沿路無數村落的資源都搜刮一淨。
結果這支萬多人的大軍在軍食上就遇到了困難,更要命的是軍中湘鄉子弟甚多,出征的時候是抱著萬里覓封候的打算,可一回頭,大家的軍心就散,不少人乾脆號衣一解,就拖槍回家了。
一路上這支軍隊更是遭到了幾十次槍擊和小規模的襲擊,一些小單位損失頗大,但是第二天卻有了更壞的兆頭。
左路的一個營頭居然遇到了大批敵軍的襲擾,而且根據對方兵力和武器來看,這些人根本不是什麼起事的會黨,而是本鄉本土的團練聚集而成了。
這些團練排槍連放,讓這個步營折損了四五十人,營官當即派人去聯絡:“打錯了,打錯了!我們是官軍!我們是官軍!”
回答他們的是一排密集的排槍:“我們打的就是你們這些混賬官軍!”
自從王聰兒收元教起事,團練是大清朝最後的一道防線,綠營、八旗以至湘淮軍都有可能有腐朽不堪的一天,只有團練有著生氣。這些地主武裝和大清朝在利益上一致,他們對於鎮壓農民武裝的起義有著自發的主動。
無論是收元教、太平天國還是捻子,他們幾乎無日無夜與團練展開激戰,事實上湘軍、淮軍都是出自團練,由一地的地主武裝而躍身成為軍事集團。
但是就在今天,就在吳大澂的眼皮底下,卻出現了團練公然襲擊官軍的現象,這就讓吳大澂心知不妙,只有加快撤退的速度。
無論如何,這萬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