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頁)
之後,宰相李沆病逝。真宗震驚之餘,親臨弔奠,想起當日李沆抱病苦諫的情況,在靈堂上不禁淚下,追思不已,下旨追封為太尉中書令,賜諡號為文靖。
邊關告急,卻遇上這樣的事,正是疾風正遇驟雨,真宗深感煩惱。
劉娥提醒他道:“官家,記不記得先皇臨終之時交待後事,曾說過若遇大事可問寇準,此人能言人所不敢言之話,想人不敢想之事?”
真宗聽了這話,精神為之一振,笑道:“卿言甚是,朕幾乎忘記他了。”此時寇準正為開封知府之職。真宗想了一想道:“為相者須有四海之量,只為寇準此人目空一切,難以容物,因此朝中無人提起。”
劉娥記心甚好:“何以說無人提起,參知政事畢士安就曾經兩度上表推舉寇準,說他有宰相之才。天子有四海之量,用人當用其長。官家若是慮寇準難以獨相,不如安個老成人同時為相,相互平衡?”
真宗點了點頭道:“嗯,說得甚是。畢士安已是副相,又是三朝老臣。如今呂端李沆去世,呂蒙正又抱病在家,若依著資歷,也確是可以起用畢士安為相。”
劉娥介面道:“可是畢士安年紀太大,其為人雖好,只可作治世之才,不及寇準膽大多智,擅長應變和有魄力,官家可是此意?”
真宗點頭:“說得正是,治世用畢士安,亂世當用寇準!”
就此議定,真宗下旨,先進位畢士安為平章事。數日後,再升寇準為平章事,位列畢士安之下。
寇準初登相位,即上奏真宗,詔令河北全境,不管官兵軍民,全力抵抗遼人入侵,能殺遼人者皆可領賞。
一旨既下,整個邊境軍民,群情激奮。遼兵有落單者,連路邊農夫都敢拿著鋤頭偷襲。原來遼兵擅長小股遊騎對宋兵以騷擾作戰,現在小股遊騎派出去,往往就回不來了。因此遼人只得調整戰略,集中全部軍事力量,成錐形向汴京推進。
戰報雪片似地飛來,遼軍已經攻破遂城、定城,越唐河兵臨澶州城下,直逼京城。澶州離京城不過二百餘里,于軍事上可謂是近在咫尺,澶州一破,則遼軍就可直抵汴京城下了。
真宗接報大驚,立刻召集寇準入宮議事。
寇準進入崇政殿西殿時,見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員,都已經濟濟一堂了。
真宗看起來已經與眾臣商議了一會兒了,一見寇準進來,劈頭就問:“寇準,遼軍兵臨澶州城下,若是澶州守不住,該當如何?”
寇準不答,反問道:“但不知諸位大人方才議了些什麼?”
真宗道:“兵家之道,未慮勝,先慮敗,不能不考慮到宗廟的安全。因此方才有人建議一邊在澶州加強守禦,一邊先遷了宗廟。有人說江南有長江天險,遼人善於馬戰不善水戰,必然不攻自退,這也是當年晉元帝南渡之意。亦有人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若效仿唐玄宗避道蜀中。此暫避鋒芒,待得敵軍撤退,再返回汴京,亦不失為一個良策!寇卿之意以為如何?”
眾臣聽了真宗的話,不禁嗔目結舌,因為剛才眾臣雖然紛紛都有議遷都和談之事,卻並沒有說到具體地點如此詳細,但不知真宗江南蜀中之議,從何而來?
寇準目如冷電,掃瞄了殿中眾臣一眼,目光停在參知政事副相王欽若和樞密院事陳堯叟的身上。心中暗暗冷笑,王欽若是江南人,遷都江南的建議必是他所提的;陳堯叟是蜀中人,遷都蜀中非他莫屬。心中計較已定,他望了真宗一眼,很有默契地也故意不說出名字來:“誰敢在陛下跟前說這樣喪師辱國的話來,其罪當斬。”
真宗看了王欽若與陳堯叟一眼,並未說話。他性子雖和,卻並非懦弱之君,昨日王欽若與陳堯叟秘密求見,提出這等建議,令得他大為不快。但是聽二人分析戰況,言之鑿鑿,卻是不可不慮至此。因此今日當著寇準的面,不顧陳王二人而故意提出昨日密議之事,亦是隱隱希望,群臣之中能夠有人以更有力的語氣駁倒此論。
王欽若自然聽得出寇準的指桑罵槐,冷笑一聲上前奏道:“寇相好威風。前日畢相有令,凡是遼國軍情有關的公文,叫先送寇相府。可是昨日澶州連發五封告急文書,直送寇相府中,寇相卻在飲酒作樂,一日之中連線五封告急文書,均被寇相扣下,酒宴不息,談笑不止!”
真宗吃了一驚,喝道:“寇準,可有此事?”
寇準神態自若地說:“回陛下,確有其事!”
真宗看到他如此神態,倒不怒了,沉聲道:“卻是為何?”
寇準道:“澶州一日五報,事情看來雖急,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