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第2/4 頁)
的城牆根兒底下,全城百姓連帶著各級官員隨時都會城破人亡屍橫遍地,這時候出城,你是舉著白旗請降,還是堂堂正正議和?!
所以王欽若不放曹利用出去,決不是僅僅是因為人身安全的問題,更有國家體統的考慮!
這時要鄙視一下各種版本的歷史讀物,甚至王欽若、孫全照的官方列傳,難道是王欽若以後的聲名狼藉,所以讓以後千百年間所有寫史的人都對他刻意壓制?這不公平,因為大名府之戰的難度絕不在瀛洲保衛戰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或許還要更難,功、過分明,不能因人而廢事。
當年大名府城內,除了少量的廂兵、民兵之外,只有臨時趕到的一部分天雄軍,數量絕對不會超過瀛洲城內的翼、貝兩州的援軍。遼軍突然殺到,滿城軍民一片驚慌,這時王欽若召集眾將,分配各自的防區。
辦法很公平,抓鬮(探符)。
但是孫全照反對,他說:“我家世代為將,請不探符。諸位將軍你們隨便挑吧,全城門戶,你們挑剩下的,就是我孫全照的。”
最後挑剩下的,不出意料,正是北門。那是契丹兵正來的方向。這時王欽若以宰相之尊自任去守南門,雖然不是正面的門戶,但仍然是獨當一面。可是孫全照再次反對:“這不行,參政大人是主帥,你要號令全城的。尤其是南北兩門相距二十里,到時你一旦下令,必將耽誤大事。所以你應該留守大名府城中央的府衙,這樣才能佔據中心,四面照應。”
王欽若聽從了。剛剛分派完畢,遼軍就殺到了城下。緊接著,這些在宋朝北疆幾乎所有城下都遛了一圈的遼國人就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只見大名府的北面城門完全開啟,吊橋落索,沒有一兵一卒露面,你們隨時都可以進來,歡迎你們進來,只要你們敢!
但是沒有誰敢,因為孫全照的威名就是遼國人身上的傷口。多少年了,只要兩軍交鋒,孫全照出陣,遼軍的身上就會變成篩子,哪怕他們披著最重的鎧甲也完全失效。
孫全照的弓箭手都使用一種漆成血紅顏色的勁弩,根據資料可以知道,這還不是後來宋軍中最強的“神臂弓”,但仍然讓遼國人聞風喪膽,他們繞過了北門,去攻打東門。
當時的戰場就此變得詭異,大名府北城大門洞開,卻寂靜無事;另一邊的東門卻喊殺震天,遼軍像攻打瀛洲城那樣在攀牆而上,重複著爬上去摔下來,再爬上去再摔下來的無聊運動。什麼原因呢?僅僅是一些弩箭的威脅?
那是勇戰者不死於沙場,敢戰鬥的心靈壓制住了侵略者的氣焰!
遼國人猛攻了一整天,快到晚上了,他們悄悄地安排了別的行動。他們先是去攻打大名府的老城(地點不詳,戰況不詳)。到了深夜,他們又迂迴到了大名府的城南,但沒有攻城,而是聲勢浩大地去攻打大名府倚為犄角之勢的子城——德清軍。
王欽若一直守在官衙裡,他得到了報告,第一時間派出了城裡的主力天雄軍去追擊。但是剛剛衝出城去沒多遠,前方的遼軍一片火把,還在很遠的地方,可身後邊突然間伏兵四起,另一股遼軍已經把他們的後路給斷了!
遼國人吸取了上次瀛洲圍城失敗的教訓,他們成功地把宋軍守城的主力引出城外,在黑夜中前方的遼軍也迅速回頭,呈前後夾擊之勢,要一舉殲滅天雄軍,再回頭攻一座沒有了兵源的空城!
當年大名府的城頭上,每個人都眼睜睜地看著天雄軍陷入絕境,卻毫無辦法,危急關頭還是孫全照從北門趕了過來。他一邊命令自己的嫡系部隊向南城集結,一邊找到了王欽若:“如果丟了天雄軍,大名府轉眼就完蛋,北門你換人,我去救他們。”
說完帶兵出城,黑夜中萬箭齊發,緊跟著貼身肉搏,史稱遼軍設在南城邊的伏兵被他砍殺殆盡,終於把天雄軍接應了回來。不過,他殺人的時候,遼軍也沒閒著,天雄軍能回來的只有十分之三四而已,黑暗中遼軍不再找他們的麻煩,而是就近把德清軍城攻破,裡面的軍民人等都死了
就是這樣的兇殘狠毒,滅絕人性,訊息傳回開封,宋朝人既恨得咬牙切齒,又怕得膽戰心驚。更絕的是,沒過幾天,王繼忠居然又來信了,說是遼國同意宋朝的提議,可以和談,並且敦促宋朝快些派使者過去。
真是又拉又打,打吊結合,讓宋朝君臣在打、和之間不停地猶豫,要怎樣打,到底能不能和,甚至得怎樣講價錢,都摸不準路數!
可是卻有一個人從始至終都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寇準。他一直都在著手準備怎樣與遼國開戰,把不利的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