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後漢,我不找你又去找誰,何況我們還這麼的熟?
於是郭威出征,但是等他到了報警地點,卻連一根契丹人的馬毛都沒看見,不僅如此,連搶劫現場都沒有。怎麼回事?是契丹人行動太快,已經溜了?還是訊息不準,契丹人根本沒來,有人把皇帝連帶郭威一起都涮了?但他並沒有迷惑太久,沒等他報告平安無事請求撤軍,皇帝的新命令就又到了。
就地駐防,以防契丹。
好了,郭威就這樣被調出京城,到邊疆站崗。
被騙出來的人都憤憤不平,但老於事故的郭威卻只微微一笑,他心裡明白,千萬別再說話,再一次釣魚的時間到了。他搖了搖頭,心想這個年輕的小娃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侍候。但他並沒有太吃驚,對現在的情況他還是有一點心理準備的,還記得當初劉承佑請他出馬時他是怎麼回答的嗎?
——臣不敢請,亦不敢辭,唯陛下命。
表面看來,這話說得既有身份又極為剋制,政治語言和個人修養都非常到位。但是領略到裡面的無奈和隱患了嗎?“臣不敢請”——因為我不想您誤會我要借出兵的機會總攬軍權;“亦不敢辭”——我更不願讓陛下您誤會我藉機要挾您;“唯陛下命”——您怎麼說就怎麼算,一切都隨您心情。
這已經是非常到位的全方面妥協式的服務了吧?但還是不行!還是不能消除劉承佑心底裡的那點不安,居然還使出了這樣不入流的小把戲!
郭威表面上維持著平靜,但此時真實的心情卻是非常痛苦而且沮喪,甚至非常自卑的,一個臣子需要向自己的皇帝如此表白,而且事後盡心盡力地工作了,卻還是得不到最起碼的信任,這真是讓他覺得自己很無能,他的工作做得極為失敗。
但是,他現在還沒有真正地開始警覺起來,有什麼必要呢?被懷疑、或者被虐待,本是歷朝歷代為人臣子責任內必須承受的,誰都毫無例外,根本沒有什麼好說的。何況他郭威飽經風霜,人生經歷是典型的從低到高打通關式的過程,連做俘虜的日子都熬過來了,這點委屈算什麼?
於是在他邊關站崗的這些日子裡,他心裡經常唸叨的,只是下一步要怎樣和他的陛下進行溝通——陛下,我還能怎樣來消除您的疑雲呢?這是郭威百思都不能解決的事情。
但事實上,這並不需要他來解決,劉承佑自己都辦了。
公元950年11月14日清晨,皇帝殺人了,一共死了三個。只有三個,他們是楊邠、史弘肇、王章。他們按照每天的正常工時去上早朝,剛走到廣政殿,數十名武士突然衝了出來,沒有宣判,迎面一片刀光劍影,立即處決。就是這麼的粗暴簡單,三個老謀深算,終生在陰謀詭計裡打滾的人說死就死了。
是不是很搞笑呢?辦這樣的大事,竟然用了這種無大腦式的純暴力行動。但最高明的計劃就是一點都不計劃,想幹你就去幹,想砍你就去砍,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最突然也最徹底的效果,才能讓三位大師死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然後皇帝給這三個死人定了性,罪名一點都不新鮮——謀反。
就這樣,軍權、財權一舉收回。
五位顧命大臣除了郭威在外,只有宰相蘇逢吉還活著,至於原因,他是個百無一用的文人。
一切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劉承佑生平第一次殺人殺得乾脆利落,但卻留下了絕大的隱患。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他選擇動手的時候偏偏把郭威事先調了出去,千年之後,他的這個舉動都讓人費解。
為什麼呢?有郭威在,他動手沒有把握?還是他竟然如此的嫉恨郭威,一定要留下他來進行一次單挑?又或者他是有什麼不得已,只能這麼做?
不知道,一切未知。但需要說明的是,他簡單粗暴的殺人方式並沒有錯,也不業餘,就在他之前近三百年,大唐的天可汗李世民就曾經做過同樣的事。那也是在一個早晨,上早朝的路上,李世民殺了他的哥哥和弟弟。同樣的突然,同樣的乾脆,只是李世民做得徹底,主犯和從犯一次性完全了結。
劉承佑卻偏偏漏掉了手握重兵的郭威。
那麼一切就都變味了,荒謬和真理只有一步之遙,成功與失敗也相距不遠,從這一刻起,劉承佑的命運就基本被判定了。而他之後表現也堪稱絕妙,他用事實告訴了所有人,他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時機做了這樣的事,其原因就是他想這麼做。
深思熟慮真的並不是一個年輕人普遍都有的素質,不管他是不是個皇帝。
給我個不殺你的理由
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