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他怎麼樣,而且依照古例,給了他只有宰相才有的特殊權力——派他去給郭威修墳。這也是在變相地告訴他也告訴全天下臣民,柴榮並沒有因此而計較他,想把他怎麼樣。但是臨老出了昏招的馮道怎麼想怎麼難受,終於決定絕不原諒自己。就這樣,他的生命終結在了這一年,非常遺憾,他只活到了七十三歲。
現在,我們很有必要來回顧他行雲流水,瀟灑自如,左右逢源,悠遊享受的一生。我相信,從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太多的正在我們身邊活著的人的影子。
首先我們要承認,馮道是個積極進取,不斷完善的人。他在青少年階段可不是後來這個樣子的。那時他有才,而且非常的憤青。
話說,馮道字可道,瀛洲人,自號“長樂老”。他生在唐朝末年,超有學問,於是學而優則仕,他不例外地選擇了讀書人的不二職業——當官。
最初他選擇了割據幽州、自封燕帝的劉守光(桀燕國王)。這時候馮道一腔熱血,滿腦子壯志,估計他是很佩服天可汗李世民的,所以也就非常想自己也噹噹魏徵,於是他就時不時地給劉守光提各種意見,態度還相當的不溫柔。
劉守光在他的不斷招惹之下,終於確定馮道是發燒了,腦子都給燒秀逗了。於是就決定給他敗敗火,非常直接乾脆地把他扔進了班房。並且告訴所有人,幾天之後就送馮道上路,到陰間地府去體驗生活,順便滿足他的志向,去侍候偉大的已經死了的天可汗。
蹲了大牢的馮道沉默了,他想不通,他有錯嗎?難道向領導人提意見,隨時隨地的發現領導的錯誤並積極地幫著領導改正錯誤不正是儒家提倡的最高指示精神和任務嗎?孔子、孟子,還有很多的子,不都是強調一定要這麼做的嗎?
我做錯了什麼嗎?!
話說馮道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在死牢這個最適合反思人生的地方,進行了深刻的靈魂反思和改造。在他的朋友把他設法救出來後,他就變了,從此,他成了以後世所周知的那個長樂老。
但是請注意,變的只是一部分,他是開始隨波逐流,絕不貿然出頭了。可是大家要想清楚,一個真的毫無主見,只知道對上級唯唯諾諾,對同級親切隨和,對下級和藹可親的人,怎麼會迅速地出人頭地,極快地在亂世中當上宰相,而且就此屹立不倒,幾十年如一日的呢?
這裡面的學問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不管真的假的,是否出於天性,馮道在個人修養和行為上,都百分百地做到了一個君子。請看,史稱馮道能“為人自刻苦為儉約”,他跟著後唐莊宗李存勗出征攻打後梁時,住在茅草房裡,身為大臣連床和臥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祿可以和隨從、僕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將士們搶來了美女,照例先送給大臣們一些,馮道堅決不要,要是實在推辭不了,他就另找房子養起來,再為她們尋找家人,個個盡心。當他為父親守孝回家時,農田大饑荒,顆粒無收,馮道傾其家財賑濟鄉民,並且親自躬耕田野,當有人生病沒辦法種地時,他會在半夜裡悄悄地替人種好。田主人登門致謝,他卻認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給他送來“鬥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
這或許也有博取聲譽,投機取巧的嫌疑,但是請大家注意,什麼叫君子呢?真有天生就是君子,天生就是小人的事嗎?也就是說不管那位天生的君子做出了什麼,他就是君子,而天生的小人無論怎樣清廉自守也不過是個裝假無聊的偽君子?
不,絕不是!我們要承認,不管你的天性是什麼人,你做出了君子的事,你就是君子。哪怕只在你做君子事的那一瞬間。這樣才公平。
所以,不管馮道的真假,馮道曾經君子過,且長時間地君子過。
然後再看一下他在政治上的具體貢獻,這就要重提一下後晉石敬瑭以及耶律德光(當然,馮道首任宰相是在後唐做的,但是雖有作為,卻沒有後晉時期的他那麼舉足輕重和爭議無窮)。
石敬瑭為了篡奪後唐江山,認了比自己小十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但是不管怎樣,他都需要一個人去出使契丹,表達誠意。石敬瑭遍視群臣,發現這個任務非馮道莫屬,但是這終究是替國王認乾爹去,稍有羞恥臉面之心的人誰願意?但是馮道答應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猶豫地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這一句話,就讓馮道留下了千載的罵名。後世的學者范文瀾對其大為不齒,忍不住口吐蓮花——好個奴才的奴才!
這還不算,當耶律德光佔領開封,踐踏中原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