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的表現,他是忠是奸已經一目瞭然。而且郭威還說,請劉公一切放心,朝廷派最德高望重,從不說假話的太師馮道前去迎接天子,儘快到任登基。
好了,劉崇放心了,郭威看起來是認真的!那麼就必須趕快了,夜長夢多,隨時都出現別的競爭者!他準備只要馮道一到,就馬上派兒子向開封出發。他已經剋制不住激動的心跳,恨不得替兒子出發了。
——孩子,你儘管使勁跑吧,向皇位進發!這是千古難得一遇的良機,你跑得越快,就越能早些當上皇帝,而你老爹我,就越能早些當上太上皇這真是太好了!
“且慢!”就在這個激動人心、熱血沸騰的關鍵時刻,突然有人跳出來喊停。事後證明,這是上天最後一次眷顧劉氏父子,但是搞笑的是劉崇根本沒領情,他一腳就踢爆了上帝那張滿是關愛的老臉。
喊停的人是劉崇的副手,太原少尹李驤。
李驤滿懷好意,向利令智昏的劉氏父子點出了郭威必然有詐,天上豈有無緣無故掉下來餡餅的好事?郭威為什麼不把皇位交給別人,偏偏讓給你們父子?這正證明了他對你們父子的忌憚,所以千萬不能把世子送到虎口裡去,不然輕則被扣下當肉票人質,重則就會丟了性命。
這時候最應該做的,是趁著郭威立足未穩,而且剛剛搶劫了都城大失民心,趕緊發兵出太行山,號召天下所有兵馬,一舉剿滅他們。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到那時無論是想當皇上還是當太上皇就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了
李驤的頭腦急速運轉,為劉氏父子精心打造著美好前程,可是他卻偏偏看不見劉崇變得越來越黑的臉。等到李驤的長篇大論終於告一段落後,劉崇簡明扼要地對手下們說了一句話,把李驤的人生徹底定性收尾——把他拉出去,砍了。
就這樣,劉崇把一個全心全意為他謀劃的人殺了,僅僅是因為這個人的話破壞了他的好心情!可見好人是多麼的做不得!然後劉崇堅定地按原計劃派兒子立即出發,向著皇位一路狂奔而去。
這個時候,郭威就像配合著他的好心情一樣,帶兵出了開封,向邊境運動,表現出了非常“無私”的誠意。
然後就在劉贇全速前進,到達了宋州(今河南商丘),與開封相距不過百多里時,郭威突然間黃旗加身、瞬間稱帝,同時急速返程,更命快馬通知開封的親信王峻,去把最重要的事做了——王峻馬上派郭崇率七百騎兵趕赴商丘“保護”劉贇。
到了當月的25日,郭威回到了開封的近郊。而劉贇此時已經是一個地道的階下囚。至於劉崇,他則一如既往地毫不知情,仍然做著太上皇的美夢。一切還是因為通訊太慢,他只能事後徒呼奈何。
就這樣,郭威在離開了近二十天之後,再次來到了國都開封城外。他還是帶著上次離開時的那些人,只不過一切與出發時已經徹底不同。
這時,我們就很有必要來徹底地分析一下郭威為什麼這麼做了,相信分析過後,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出郭威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問題一,郭威為什麼不趁著搶劫都城、後漢皇帝新死的時候一舉搞定天下?
答案——首先時機火候都不成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出在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的身上,雖然這個人早已經死了。
劉知遠死得太快太早了,他死之後到現在雖然已經發生了太多的事,但是從時間上看,他才死了不過兩三年而已。這樣短的時間,他的影響力以及以他為代表的劉氏一族的影響力還遠遠談不到消失或者弱化。所以郭威起兵時,還要矯詔改動劉承佑的詔書,來欺騙自己的部下造反,而且在進攻都城的前夕,還要動之以巨利,以許諾剽掠京城為誘餌,才能驅動起士兵們的熱情去賣命。
這都說明了郭威那時根本沒有真正地掌握他手下的軍隊,也就是說,槍桿子雖然不見得再姓劉了,可也絕沒有姓郭。
這樣絕對不行。在五代十一國裡,沒有絕對效忠的軍隊,就別想做任何大事。
於是第二個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問題二,郭威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躲避、推脫眾人的擁戴?難道他對皇位真的沒有野心嗎?
答案——絕對不是,不管他對皇位有沒有野心,局勢已經強迫他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順著反叛之路一直走到底,必須成為皇帝而且坐穩寶座,才能活命。
一點都沒有誇張,自古爭帝之險,險於上華山。就連十幾年之後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都警告自己的兒子,“天子置身庶民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