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建議修鐵路,史稱:“中國鐵路之興,實自銘傳始。”中法戰爭期間,加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率軍英勇抵抗法軍侵略。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後在臺灣築炮臺、修鐵路、架電線,發展經濟、安定社會。加兵部尚書銜。死後,贈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臺北市公園有鄭成功、劉銘傳等的塑像。電視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就是根據劉銘傳的事蹟改編的。
光緒帝載湉(4)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后故去。慈安太后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家族不繁,較為寒落。慈安的死,《清史稿·后妃傳》載:“同治八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慈安)太后立命誅之。”從此,慈禧同慈安結下嫌怨。慈安的死,死得突然。《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辛未(初九日),慈安皇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於鍾粹宮”。於是產生一種傳說,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是患“蓐(rù)勞”,醫生薛福辰“說假病,下真方”,用補藥,效果好。慈禧病癒,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仍置酒感悟她。慈安儲存著咸豐臨終前給她的手諭——這份手諭的內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諭誅之。慈安把這份手諭給慈禧看了,慈禧既驚訝又感動。慈安當著慈禧的面把這份手諭燒了。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自己所在的長春宮,並拿出點心招待。慈光緒之寶安有午睡醒後吃點心的習慣,就吃了點心,連說“好,好!”慈禧說這是她孃家送來的。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點心裡放了毒藥。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點心後,腹痛惡心,遽然死去,年45歲。慈安死後,沒等孃家人來就入殮,更加引起人們的猜疑。當時慈禧得的什麼病?慈禧是否害死慈安?慈安是否儲存手諭?宮廷詭秘,沒有證據。這正給影視創作留下想像的空間,也是學者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慈安病死之後,慈禧獨掌大權。
主戰求變兩失敗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載湉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裡,或被慈禧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慈禧看作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另一方面又透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光緒在宮內、宮外遇到的困局,超過了他的先祖。
光緒遇到的國際環境也與同治不一樣。這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開始向外擴張,進攻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東北;俄國也極力向遠東、向中國東北和西北擴張;英、法等西方殖民者,更從海上對中國進行新的侵略。光緒皇帝面臨國際、國內局勢,親政後10年間,在政治上最大的舉動是兩件大事:第一是在甲午戰爭中“主戰”,第二是在戊戌變法中“求變”。
第一,甲午戰爭,光緒“主戰”。在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19世紀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軍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擁有大小70多艘軍艦。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強,擁有軍艦20餘艘,其主力艦皆購自英國和德國。南洋水師也有20餘艘軍艦,多系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製造,也有購自英國的幾艘炮艇。福建水師的20艘軍艦是福州船政局生產,還有幾艘購自英、美的炮艇。這些拼湊的軍艦,戰鬥能力薄弱,無力參加重大海戰。90年代世界造船技術又有新的發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軍力量沒有跟上艦船製造技術的發展。清政府從沒有軍艦、沒有海軍,到擁有四支艦隊,數十艘軍艦,尤其擁有實力較強的北洋艦隊。同時,日本明治維新後,也建立了一支海軍艦隊。
日本明治維新後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從而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在這場戰爭中,堅決主戰。清軍在平壤之戰、黃海之戰中,都遭到失敗。結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近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等。
這時的慈禧在做什麼?在準備慶賀自己的60大壽。據文獻記述:慈禧60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