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3/4 頁)
點的不同,從佛門來看,錢弘俶自然是為他們做了好事,大力推廣佛教,又建了許多寺廟、佛塔,這個佛門的大護法當之無愧;可從吳越國的百姓與臣子來看,錢弘俶就不算一位好的君主了;從做帝王上來說,他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站在雷峰之上,仰望著高聳的雷峰塔,方慕南又向白羽裳大發著自己的評論,很有些指點江山、縱論千古的氣概,連身上本來的懶散氣都有些消散了。他稍頓舒了口氣,轉頭伸手遙指向對面西湖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道:“那座保俶塔,據說是錢弘俶當朝時深得民心,百姓慮其不永,築塔於寶石山上以保之,塔名因此而得,故稱保俶。這個說法,我卻是不信的。其實這座塔的始建年月一直並無定論,還有說是建於吳越太祖錢鏐時期的,那可就跟錢弘俶沒什麼關係了。”
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南山的雷峰塔與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納,保俶如美人”之稱。不過那是指古時的雷峰塔,而非眼下這座。
雷峰塔在明朝嘉靖年間,曾遭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縱火焚燒。災後的雷峰塔僅剩磚砌的赭色塔心,通體赤紅,一派蒼涼、凝重風貌。“雷峰如老納”便是指這遭過災劫後的雷峰塔,乃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的評語,謂“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此後到清朝時期,雷峰塔一直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與《白蛇傳》故事的關係,而成為西湖十景中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連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來遊覽和品題,雷峰夕照名播遐邇。
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讚美雷峰夕照的景色曰:“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臺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之效,因而屢屢遭到盜挖,塔基削弱。當局為保證古塔景觀,曾築牆護塔,但盜磚者仍屢禁不絕。民國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雷峰塔終因塔磚盜挖過多,又年久失修,加以塔址附近汪莊造屋打樁引起的巨大震動而轟然倒坍,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但“雷峰夕照”的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現在的這座雷峰塔,是兩千年開始修建的,至零二年十月方才建成。修建之初,曾對倒塌廢墟進行清理,併發掘了地宮。地宮的入口就位於塔心部位,距地面約一丈,入口用一塊一千五百斤的巨石密封。地宮中出土了鐵舍利函(內有裝置佛螺髻發的金塗塔一座)、龍蓮座釋迦牟尼鎏金銅佛像、銅鏡、玉人等六十千珍貴文物和數千枚“開元通寶”古錢幣。
雷峰新塔建在舊塔的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燬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採用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同時,對雷峰塔遺址保護設施的內在功能和外觀形象加以適度的延伸和合理的拓展。
新塔由臺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七十一米,其中臺基為九點八米,塔身高四十五點八米,塔剎高十六點一米。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剎、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臺基二層、臺基底層。臺基以下兩層包括地下一層,平面呈八角形。臺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杆,臺基以上,塔身聳立,外觀八面五層,其中第一層內部實際分上下兩層,只是外觀上簷屋面較高,呈現為一層。
各層的屋面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斗拱,飛簷翼有下懸掛銅製的風鈴。這座塔也是古今中外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建築,僅在銅一項的花費上就需二千萬元,欄杆、裝飾、瓦、脊、柱等都採用銅製。銅瓦雖為銅製,卻呈青銅色,與陶瓦非常相像。而且都是透過螺絲相互吃緊,不會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樣易脫落。
方慕南與白羽裳在外面仰望觀賞了番後,便開始登塔。進入後,自是先遊底層。底層便是被保護起來的雷峰古塔的遺址,整個遺址區被玻璃包圍著,遊人可以在外觀看,以防止氧化和人為破壞。在臺基二層,便可以透過玻璃看到遺址的模樣。
看過古塔遺址,白羽裳拍了幾張遺址照片後,兩人便繼續上游。底層的上層是暗層,暗層全無門窗,《白蛇傳》的故事被分成六大塊立體場景展陳其中,此外還設有“捐贈建塔紀念牆”。二層是展示有銅版線刻壁畫“吳越造塔圖”,三層是雷峰塔歷代詩文佳作,四層是當今西湖十景的彩繪壁畫。
五層便是穹頂,內壁闢有二千零二個塔龕,每個龕內安放著一座小金塗塔,穹頂和樑上均為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