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2/4 頁)
前發生的北京的那次動亂,此時還都印在人們的腦海裡,朱代東當時還在學校,但也印象深刻。沙常市可千萬不能發生這麼大的動亂,朱代東知道,自己必須得做點什麼。憑著自己的能力,他也能夠做一些別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比如找到工人集會的組織者,找到他們的領頭人。
(未完待續)
第二百七十一章 改革需要有人犧牲!
朱代東要找出工人集會的組織者、領導者,但他這個念頭剛剛升起,馬上就熄滅。現在的情況,就像一堆在烈日下暴曬著的乾柴,而且乾柴之上還澆滿了汽油,只要一點火星,馬上就會燃起滔天大火。
哪怕只是隨便抓一名工人,都會燃起火星,何況是抓他們的領頭羊?那不異於拿著一把噴火槍,朝著這堆灑了汽油的乾柴噴射一樣。現在這裡朱代東可不是老大,他最多算只小蝦米。一切得依靠組織、相信組織、服從組織。
而組織在哪裡?對現在的朱代東而言,組織就在離他幾十米遠的市政府大院裡。朱代東跟曹長寬是在幾名武警的護送下,才安然到達市府裡。在市政府的會議室裡,除了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外,各個縣市的領導的都到齊。
朱代東到的時候,馬上就有人給他送了一份相關材料給他,直到此時,朱代東才算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從九零開始,當時的市委市政府就宣佈按照中央政策對沙常產業經濟進行戰略調整,盤活經濟。而市政府也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扶持私有制經濟,並給予沿海地區的外資進入沙常投資以優惠政策。從九零年開始沙常市內的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市政府出面大力扶植民營企業家,鼓勵放手大幹。
這些政策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由於當時私企還是剛剛發展,在很多方面沒有跟國企競爭的優勢,國營企業沒有感到任何的壓力。相反剛剛興起的私營工廠由於勞動市場上的自由工人數量過少,因為那時國營工人還是有“鐵飯碗”的終身保障,私企主們一直抱怨企業不能擴大生產規模。為了提高效率,促進改革,沙常市政府宣佈廢除對工人子女的分配工作政策,實行企業與工人的雙向選擇,深化建設自由勞動力市場。
當時市政府經濟政策主要是為將來進一步的國企改革鋪路,而從去年開始,沙常市正式制定了改革方案,並且經由省政府批准。雨花縣當時也開始對縣屬國有企業進行改制,朱代東就是在那個時候調來縣裡的。
國企改制正式在全市實施!
政府也大力宣傳“下崗分流,自由經濟”的好處。當時市裡的電視報紙廣播裡,報道最多的都是對國有制經濟弊端的批判,例如:“國有制經濟沒有競爭優勢!”,“國營企業工人由於擁有長期合同,工作消極!”,“國營企業給國家拖後腿”,“國營企業效率極低長期嚴重負債”。
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這些都是必須要走的歷程。而在這些過程中,作為這些國有企業的主人,原來的主人:工人階級,感受到的痛苦最為明顯。國有企業的這種轉型期分娩的一時痛苦是難免的,這也是為新生命誕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而今年,改革的觸角伸到了軍工企業,而今天來的這些工人,主要來自這些軍工企業的下崗工人。沙常市有好些大型軍工企業,比如原來的三四六七九兵工廠,主要生產高射炮和艦船上的海炮,在80年代開始生產民品產品摩托車。但由於銷售和某些質量問題,民用產品的摩托車銷量並不大,幾乎是從剛開始生產就虧損,一直到現在。
改制主要就是針對民品,宣佈民品與軍工脫離,民品破產,廠內民品車間的工人均被下崗。
還有一家軍工企業是沙常機電廠,主要從事軍事後勤裝置生產!光是這兩家軍工企業,被買斷工齡的工人就超過八千人,加上全市其他國企的下崗工人,沙常市的下崗工人已經超過十萬。這還只是僅僅兩年不到的時間,可以說市裡拿出了極大的魄力,一下子將十萬人推向市場,他們當然會感到陣痛。
改革本來就是要打破現有的框架,隨著改革深入,大多數人必定會開始感覺痛苦,對改革產生怨恨。如果是少數人付出代價,大多數人受益,由於總量限制,階級分化和私營經濟仍然不可能孕育出來,社會分工仍然受到阻礙,經濟增長仍然不可能獲得必要動力,社會仍然只能在原有軌道上執行。這樣的改革有何意義,這樣的改革,怎麼能改革中國的命運?
因此,經濟轉軌是今天中國不能不邁過去的一道坎。只有忍痛捱過去,才可能分娩出全社會的希望和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