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注重在實踐中鍛鍊培養人才。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要加大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規範人才市場管理,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社會氛圍。
九、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32)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係,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和諧社群、和諧村鎮建設,倡導人與人和睦相處,增強社會和諧基礎。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暢通訴求渠道,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平安建立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33)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完善企業裁員機制,避免把富餘人員集中推向社會。國有企業要儘可能透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等措施安置富餘人員。適應勞動力供求結構的新變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繼續實施和完善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的財稅、信貸等有關優惠政策,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建立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機制。(34)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和方式。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逐步做實個人賬戶。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社會福利事業建設,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支援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認真研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措施。(35)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注重社會公平,特別要關注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強化對分配結果的監管。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認真解決低收入群眾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問題。建立規範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和工資管理體制。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機制。加強個人收入資訊體系建設。(36)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加強文物保護。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辦好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37)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蟲病、乙型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積極防治職業病、地方病。加強婦幼衛生保健,大力發展社群衛生服務。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